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城市能源供应系统需要创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12  作者:华 贲  浏览次数:968

摘要:本文对占建筑能耗80%的暖通和热水供能模式进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指出了把传统模式的佣效率从不到10%提高到65%以上的理论依据和新技术途径。主要是: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的配合下,采用低佣损耗的空调末端新技术,规模化的区域供冷技术,以及冷热电多联供的新一代城市能源供应系统。文章提出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实现中国城市建筑物能源供应系统创新的挑战和机遇;指出主要的障碍是观念和机制;分别提出了新建城区和现有区域的实施步骤,以及政府应起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城市能源系统  热力学分析  冷热电联供  集成创新

一、           现状和问题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能耗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2006年,GDP占世界5%的中国耗用了占世界15%的近25亿吨标煤能源。换句话说,单位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能源利用效率33.5%,远世界平均水平。世界能源终端利用分布大体上是工业、建筑物、交通各占3成左右。而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则是:工业60%多、建筑物20%多、交通10%多。低能效在建筑物方面的表现是: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同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高2-3倍。以空调能耗来说,发达国家住宅单位空调耗电20-30 W/m2,而中国则近100 W/m2

 

据建设部统计,我国近年来新增建筑的95%是不节能的。可以看到: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到处是玻璃幕墙,落地飘窗,分体(或楼宇中央)空调,室内末端都是风机盘管,电或燃气热水器;北方则还有大量小锅炉-金属散热片供暖,水温80-60℃或更高,采暖费用多仍按每年每平方米缴纳---还是30年前石油1美元/桶时候的局面。城市发展规划只考虑功能区块、交通、供电、上下水和绿化,没有城建能源规划;新建房屋以“毛坯房”交工,能源供应设施任业主随意而为---还是30年前的模式。尽管近30多年来,随着能源价格成十倍上涨,能源利用,包括建筑节能技术日新月异:节能建材、新型围护结构和系统节能技术、冷热电多联供、分布式能源、集中供热、区域供冷、蓄冷、新型空调末端技术等,许多都是革命性的进展。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若干项目也都有采用。然而并没有像家电、计算机和汽车制造那样,很快地被我国所掌握、推广和创新,取得建筑节能效果。其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和机制问题。现代城市的建筑节能,决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由市政当局的观念、政策、体制和规划所驱动的系统工程。因此,当我们看看30年来的欧洲,再展望30年后16亿中国人的90%将会居住的城市建筑的能源状况时;我们会意识到: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

 

二、           热力学分析指出的创新方向

 

根据建设部的统计,我国建筑用能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表中给出了反映各种终端用能品位的能级系数。

 

表 1  我国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能耗构成

采暖通风空调

热水供应

电气

炊事

比率

65%

15%

14%

6%

 

采暖        空调

 

 

 

目标温度/环境温度°C

18-20/-10      26/35

60/10

 

 

能级系数

0.099      0.0301

0.081

1.0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