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方案走至公布前的最后一步。
12月1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述改革方案已报国务院审批。但受国内“战通胀”难度加大的影响,拟定于年底进行调整的相关方案或将推迟至明年初。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调整方案维持成品油改革市场化的大方向未变,最大变化是缩短了调整周期以及对操作手段进行了微调。
新方案仍为试行版
据悉,在刚过去的11月,国家发改委已与业内专家多次就上述方案细则进行反复敲定,后将讨论后成稿报国务院审批。但此方案仍是试行版,为再改革预留充足空间。
依照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我国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形成机制实行的是“22个工作日+4%”原则,至今已经过12次调价考验。
但鉴于其受颇为复杂的调价流程等因素影响,明显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致使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大打折扣。由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此前业内普遍预期现行“22天”的调价周期将缩至10天,“周期缩短肯定是定价机制改革的大趋势”,上述人士表示,最终取值是10天或14天,需待决策部门最终定夺。
此外,国内油价一直面临“追涨不追跌”的指责,12次调价也似乎在印证这一说法。卓创资讯油品分析师刘峰指出,“4%”的条件也是现行油价机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根据测算,按照达到22个工作日且原油处于相对理想的前提下:当原油从80美元涨到83.2美元,涨幅达到4%,油价及时上调;但当原油从83.2美元跌回80美元,跌幅却不到4%,油价维持不变;当原油再从80美元涨到83.2美元,涨幅达到4%,油价上调……如此反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出现涨多跌少的局面,甚至油价将被推至最高。
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期望中,定价权与市场化问题备受瞩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发改委已就调价操作手段提出微调建议,一旦试行,成品油价将进入自动调整过程。目前,市场上传出了两种关于定价权的方案:让油企在国家监督下自主定价或委托第三方制定新的调价标准和计算公式。
现方案或持续休眠
尽管众多焦点近日将柴油荒归结为“机制弊病”而迫使定价机制调整方案尽快出台,但CPI面临“破5”风险以及中央对通胀管理力度的加大,已成为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的最大障碍。
“一旦新机制出台,油价上调配套方案一定同时进行,有关部门担心其构成新的通胀因素”,上述人士表示。
自10月26日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国内成品油再次上调的时间窗口早在11月中旬已经打开,但发改委迟迟未有行动。
监测数据显示,11月30日国际油价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5.48%,明显超过调价红线4%,而且距离上次国内成品油价调整日也早已过了22个工作日。
而投资银行瑞信1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的成品油价已经符合加价条件,基于通胀的考虑,可观望政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