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监测;排流保护
1 地铁杂散电流构成公共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提升,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出行便利。然而,在便民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患问题亦不容忽视。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地铁运行过程中的直流干扰是导致土壤中杂散电流产生的主要根源。目前,地铁系统普遍采用直流牵引供电方式,并将走行轨作为牵引电流回路。然而,由于钢轨难以实现完全对地绝缘,这种供电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杂散电流。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杂散电流对地铁周边的钢轨、主体钢筋结构以及沿线敷设的金属管线造成腐蚀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地铁运行过程中约有5%-10%的牵引电流会泄漏至土壤中,形成杂散电流。以1500V直流供电地铁系统为例,牵引电流通常在2000A-3000A之间,因此由轨道泄漏产生的杂散电流可达数百安。根据法拉第定律,1A的直流电流在一年内可使钢铁腐蚀约9kg。由于杂散电流干扰腐蚀具有长期的积累效应,特别是在管道防腐层破损处,容易导致坑蚀现象的发生,进而引发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地铁杂散电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网与埋地管网的规模相较于国际多数城市而言,显得尤为复杂。同时,埋地管网面临的动态直流杂散电流干扰程度及其防护形势亦更为严峻。尽管目前部分燃气管道已实施阴保措施,确保管道保护电位保持在适宜范围,然而,由于杂散电流的存在,仍导致埋地金属管道阴极区防腐层发生老化和剥离现象。据统计数据显示,受电气化铁路等大型设施建设的影响,高达80%的腐蚀穿孔事故与杂散电流的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有效排查并降低地铁杂散电流对埋地钢质管道的干扰与腐蚀风险,成为当前管道企业与地铁方面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2 地铁杂散电流特点和危害
图1 地铁杂散电流的形成示意图
杂散电流是指在非指定回路中流动的电流。在规定的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其中一部分自回路中流出,流入大地、水等环境中,形成了杂散电流。由于电流的流动具有指向性,它会从高阻抗流向低阻抗、高电势流向低电势。而埋藏在土壤中的钢质管道的电阻比土壤小,电势也有可能比土壤低。所以杂散电流在土壤中流动,就有可能通过管道的某一部位进入管道,并在其中流动一段距离,再从管道上的某一部位离开,返回到土壤中,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杂散电流在金属燃气管道中流动时,将会在金属管道上形成腐蚀电池,其腐蚀现象比自然腐蚀强烈得多,可造成金属管壁腐蚀,这样造成的腐蚀被称作杂散电流腐蚀,可能会导致管道穿孔、燃气泄漏,甚至燃烧或者爆炸事故。
杂散电流分为动态杂散电流和静态杂散电流。随着时间变化,电流的大小或方向不断变化的称为动态杂散电流;而随着时间变化,电流的大小或方向稳定不变的称为静态杂散电流。静态杂散电流来源于外加的电流系统,通常是被强制施加到管道上的,如:其他管线及行业的阳极地床,高压输电线路等。动态干扰电流主要来自一些采用电力制动的设备系统(如地铁、火车和采矿作业等),通过邻近防腐层良好的管道网络可以传送到几千米远的地方。
杂散电流干扰又分为直流和交流杂散电流。其中直流杂散电流对管道的腐蚀影响最大,直流杂散电流腐蚀的危害程度通常是其他形式腐蚀的100倍-1000倍。直流干扰源有直流电气化铁路、电车装置、直流电网、直流电话电缆网络、直流电解装置、电焊机及其他构筑物阴极保护系统等,交流干扰源有高压交流电力线路设施和交流电气化铁路设施等。
相对于其他杂散电流干扰,地铁杂散电流干扰有其显著的特点:
(1)地铁运行期间杂散电流持续干扰,地铁一旦停运,杂散电流干扰消失,整体干扰持续影响时间长;
(2)影响范围广,因埋地金属管道一般为长距离电连续性,地铁杂散电流通常可影响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范围;
(3)地铁杂散电流干扰是动态的,极其复杂的。因机车动态运行且多条线路共同影响,使得管道干扰电位持续正负波动,干扰源甄别困难;
(4)对于周边埋地金属管道而言,在交叉点、平行段和地铁检修基地附近的管道上存在显著地铁杂散电流干扰,管地电位波动超出正常保护水平,在受干扰高压管道上也发现多处因地铁杂散电流造成的腐蚀干扰点,若不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措施,很可能发生管道穿孔,造成天然气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因此对于地铁杂散电流的研究整改刻不容缓;
(5)破坏混凝土结构。在杂散电流由混凝土进入钢筋之处,钢筋呈阴极状态。如果阴极析氢且氢气不能从混凝土逸出,就会形成等静压力,使钢筋与混凝土脱开。在电流离开钢筋的部位,钢筋呈阳极状态而发生腐蚀,并形成腐蚀产物Fe(OH)2、Fe2O3(红锈)、Fe3O4(黑锈)等。根据研究,红锈的体积可扩大到原来钢筋体积的4倍,黑锈体积可扩大到原来的2倍。铁锈在钢筋表面沉淀,会使钢筋体积膨胀,进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挤压,使混凝土沿钢筋方向开裂,对地铁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
(6)对于地铁本身而言,尽管腐蚀问题没有管道侧刻不容缓,但其钢轨、隧道钢筋混凝土在杂散电流干扰时也存在较大腐蚀风险,钢轨和钢筋的强度降低,一旦发生事故将是不可估量的后果,社会影响恶劣,因此地铁方也在积极应对杂散电流对其自身的腐蚀危害。
3 地铁杂散电流对燃气管道的腐蚀机理
3.1 电化学腐蚀
电流的流动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的,杂散电流也是如此。若轨道附近埋设有金属管道,且金属管道存在防腐层破损、剥落等现象时,金属电阻率与土壤相比要小很多,因此,泄漏到土壤中的干扰杂散电流绝大部分就会进入管道,在管道防腐层破损点处流进流出,通过大地或水形成一个回路。通常,土壤中的杂散电流流入埋地钢制管道的部位,是阴极区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极区的金属管道一般不会受影响;从埋地钢制管道防腐层破损处流出的部位,是阳极区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大量金属会以Fe3+形式溶入周围的电解质中,从而使阳极区的金属管道发生腐蚀。杂散电流对埋地钢质管道腐蚀作用的本质就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l)钢制管道作为阳极(或阳极区),必然还存在一个阴极(或阴极区);
(2)钢制管道作为阴极(或阴极区),必然还存在一个阳极(或阳极区);
(3)在管道周围存在电解质;
(4)在管道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存在电子的流动路径。
以上条件满足后就会形成电池效应,从而导致电化学腐蚀。
以地铁为例分析杂散电流的电化学腐蚀机理。由牵引供电方式制动的地铁,对管道作用的整个过程及其腐蚀部位如图2所示。图中的I为牵引变电站提供动力的电流,I1和I2分别为行走轨道回流和泄漏的电流。由此可知,整个电流流动的过程可以看作是2个串联的原电池。
电池1:X为行走轨道(阳极区)→Y床道、土壤→Z金属管线(阴极区);
电池2:W金属管线(阳极区)→V土壤、床道→U行走轨道(阴极区)。
图2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原理图
3.2 电化学腐蚀反应
当阳极区流出杂散电流时,该部位的埋地钢质管道便与周围的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此时管道遭到腐蚀。当管道周围电解质呈酸性PH<7时,H+被还原,发生析氢反应;当管道周围电解质呈碱性pH≥7时,Fe被氧化成为Fe3+,发生吸氧反应。反应过程如图3:
图3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图
3.2.1 析氢反应
3.2.2 吸氧腐蚀
上述两种腐蚀反应生成的Fe(OH)2,都会在管道表面析出,其中一部分继续反应形成Fe(OH)3,一部分则会以棕色的Fe2O3·2XH2O产物形态存在。Fe(OH)3则会继续反应,以Fe3O4(黑铁锈的主要成分)的产物形态存在。
4 地铁侧保护电位有关标准要求
(1)《地铁杂散电流腐蚀保护技术规程》(CJJ 49-92)规定:对于钢筋混凝土质地铁结构的钢筋,上述极化电压的正向偏移平均不应该超过0.5V。目的在于避免地铁电流对自身系统内部金属构筑物的腐蚀。
但该标准仅考虑对地铁隧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地铁本体)的影响,并没有考虑杂散电流对周围金属构筑物(例如钢制管道)的影响;隧道结构的外表面,受杂散电流腐蚀危害的控制指标是由泄漏电流引起的结构电压偏离其自然电位数值。
(2)《轨道交通地面装置》(GB/T 28026.2-2011)第2部分:直流牵引系统杂散电流防护措施明确提出了杂散电流对周围构筑物的影响,规定:地铁运行高峰期的平均电位不超过+100mV。
5 管道侧保护电位有关标准要求
5.1 《城市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
(CJJ 95-2003)规定
(1)施加阴极保护后,使用硫酸铜参比电极测得的极化电位至少应达到-850mV或更负。测量电位时,必须考虑IR降的影响。
(2)采用断电法测得的管地电位应达到-850mV或更负。
(3)在阴极保护极化形成或衰减时,测得的被保护管道表面与土壤接触的、稳定的参比电极之间的阴极极化电位值不应小于100mV。
(4)存在细菌腐蚀时,管道通电保护电位应小于或等于-950mV;沙漠地区,管道的通电保护电位应小于或等于-750mV。
5.2 美国国家防腐协会(NACE)《埋地或水下金属
管线系统外部腐蚀控制(Control of External
Corrosion on Underground or Submerged Metallic
Piping Systems)》(RP0169-2002)规定
(1)在评价阴极保护有效性上,腐蚀泄漏史结合管地电位作为阴极保护是否达到了足够的依据。
(2)对于钢与铸铁管道,施加阴极保护时的负(阴极的)电位至少为850mV(CSE)。
(3)必须考虑除构筑物与电解质界面处之外的电压降,以便对测量的电压做出有效的解释。(注意:所谓“考虑”是指,在应用下列方法确定电压降的重要性时,应采用合理的实用工程技术,如:测量或计算电压降、检查阴极保护系统历史记录、评价管道及其环境的自然特性和电性能、确定是否存在腐蚀的实际证据等)。
5.3 《埋地钢制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
(GB 19285-2014)4.2.1规定
(1)埋地钢质管道的直流干扰,可用管道任意点上的管地电位较自然电位的偏移或管道附近土壤表面电位梯度来进行测量和评价。
(2)当电位偏移≥20mV或土壤表面电位梯度>0.5mV/m,确认为有直流干扰。
(3)当电位偏移≥100mV或土壤表面电位梯度>2.5mV/m时,应采取直流排流保护或其他防护措施。
5.4 澳大利亚国标《金属的阴极保护
(Cathodic Protection of metal structure)》
(AS2832.1-2015)第1部分:管道与线缆规定
(1)防止土壤对电位测试读数产生干扰的方法是测量瞬时断电电位。
(2)试片标准:使用试片时,判断埋地铁质结构保护的标准是试片的瞬间断电电位要么等于或低于-850mV(CSE);或者比去极化电位低至少100mV。
5.5 英国,欧洲标准《阴极保护测试技术
(Cathodic protecti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BS EN 13509:2003)规定
(1)“通电电位Eon”,包含各种未知IR降,IR降是随着时间和参比电极的位置而变化的。
(2)通电电位的测量主要用于监测阴极保护系统,尤其是存在直流牵引系统的杂散电流情况下。此时,为获得有意义的数值,通电电位应在一段可以反映干扰水平,以及随时间波动情况下的时段内,连续记录。
(3)在没有平衡电流、外部阳极或外部阴极所导致的电池电流和杂散电流存在的场合,可使用瞬间断电电位来消除保护电流导致的IR降。所测得的数值称为断电电位Eoff。
5.6 小结
(1)通电电位(即管地电位)的阳性偏移,即正偏值可用于判定直流牵引系统的干扰,需连续监测。
(2)土壤表面电位梯度测试因不受埋地金属等限制,可用于判定土壤中杂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等分布。
(3)测量瞬时断电电位可防止土壤对电位测试读数产生干扰,即消除IR降。断电电位可在切断外部保护电流的瞬间进行测量,认为是管道的实际保护状态,可利用极化试片断电法测量瞬间断电电位,作为燃气管道阴保状态的判定依据。
6 直流杂散电流测试与评价方法
6.1 管地电位检测和监测(电位偏移测试与评价方法)
6.1.1 测试方法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 0017-2006)中要求数据采集时间一般为45min,根据情况也可以扩大到12h或者48h,并绘制该测试点的电位-时间曲线和电位偏移-时间曲线图。
测试示意图如图4所示。通过在测试桩等管道附属设施处,用电压表和参比电极进行检测和监测。
图4 管地电位测试接线图
注:l-管道(被测体);2-测试导线(多股铜芯塑料软线);3-电压表(具有数据存储功能,量程±5V);4-参比电极;5-测试桩
根据测得的管地电位数据,仔细分析管地电位的波动情况、管地电位相对于管道自然腐蚀电位的偏移程度(参考SY/T 0017-2006《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和30min内管道正向偏移的次数、平均值和最大值,用此3项指标来评价管道所受杂散电流干扰的严重程度。
6.1.2 评价准则
表1 基于管地电位波动值的分级评价准则
6.2 土壤表面电位梯度测试
6.2.1 测试方法
如果土壤环境中存在杂散电流,由于电流流动必然在土壤中形成电位梯度,通过在土壤表面测试杂散电流的电位梯度,来判断管道是否存在杂散电流干扰,并判断杂散电流的方向、干扰的严重程度(通过电位梯度矢量,来判定杂散电流的方向)。相关标准要求测试时间一般为45min。测试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管道附近,利用4个参比电极和两个电压表,按照图示进行布置,测取与管道垂直与平行方向上的电位差,进行矢量合成。用矢量来表示电位梯度的大小和方向。
图5 地电位梯度及杂散电流方向测试图
注:1-a,b、c、d四支铜-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2-测试导线(多股铜芯塑料软线);3-A、B两块电压表
6.2.2 评价准则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 0017-2006)中规定见表2:
表2 杂散电流强弱程度的判断指标(电位梯度)
6.3 管道瞬时断电点位测试
埋地钢质管道在阴极保护系统的作用下,金属管体会产生电位负向偏移,阻止金属管体发生腐蚀。管地电位由作用在金属管体上的极化电位和作用在土壤环境中的电位差组成,故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通过测试极化电位来正确评判管道是否达到了有效的阴极保护。
将探头埋入土壤中,将开关保持断开状态,不与管道相连接,当测试试片(试片材料与管道材料相同)的对地电位稳定后,即可测试管道的自然腐蚀电位。将探头与管道相连,当试片极化24h后,在开关断开后及时读取电压表数据(探头中金属试片的对地电位),此数据即为管道的极化电位,如图6所示。
图6 极化电位测试探头接线示意图
注:1-内塑料筒;2-高纯铜或锌;3-饱和硫酸铜或锌盐溶液;4-半透膜;5-外塑料筒;6-凸起短管;7-微孔陶瓷半透膜;8-饱和电解液;9-钢盘
7 杂散电流干扰监测系统设计
目前的阴极保护测试桩设置仅能测量管地电位,无法系统地分析干扰产生的原因,无法甄别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上述关于轨交直流干扰的测量与确定,对通电电位测试、极化试片断电测试进行集成,形成标准化测试桩,如图7。
图7 标准化测试桩示意图
7.1 标准化测试桩集成模块
(1)长效参比电极;(2)牺牲阳极;(3)管道阴极连接;(4)试片连接;(5)通、断电电位的测量与无线远传;(6)牺牲阳极外输电流监测。
7.2 标准化测试桩可实现的功能
(1)通过对通、断电电位的测量可评价杂散电流干扰程度和阴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2)通过牺牲阳极外输电流监测,可判断其使用寿命情况;
(3)依托电信网络实现信号的实时远传,可对管道进行系统性干扰分析,确定管道的受干扰情况;
(4)某一区域测试完成、排除干扰后,可将地上部分(无线远传装置+电源+通断开关)整体迁移至另一区域,继续监测。
8 杂散电流排流方法研究
8.1 地铁侧杂散电流防控现状
目前地铁方现有措施基本原则:地铁在设计时考虑杂散电流防护,但仅限于杂散电流对其自身内部系统的影响,并未考虑对周边金属钢质构筑物(例如金属管道)的腐蚀危害。而事实上地铁产生的杂散电流不仅对周边管道造成明显干扰,对其自身也有不可忽视的隐患存在。
图8 地铁侧杂散电流防控示意图
8.1.1 降低回流通路电阻
减小牵引变电所间距、保证回流通路畅通,增设辅助回流线,运营中正线牵引网尽量采用“双边”供电等。同时增加回流轨的截面积和足够轨道之间的连接间距等。
8.1.2 增大泄漏路径电路
加大回流钢轨与道床及主体结构之间的绝缘,走行钢轨采用点支承并加强支承点绝缘能力;木质轨枕、枕木的端面和道钉必须经过绝缘处理或设置专门的绝缘层;紧固用的螺栓及扣件与混凝土轨枕之间的绝缘电阻在干燥情况下应大于108Ω;使用不接地或二极管接地的回流电路;车辆段的轨道的绝缘隔离。
8.1.3 排流保护
沿走行轨下纵向设置电流收集网,为杂散电流提供良好的回路,将泄漏电流通过收集网排流电缆、排流柜等引回至各牵引变电所。
图9 地铁侧杂散电流排流保护示意图
8.2 现有排流厂家的保护方式以及弊端
对于杂散电流的排流,目前燃气公司基本委托相关阴极保护设备厂家进行周期性检测,发现问题时采取以下的排流方法:
8.2.1 深井排流
如深圳燃气对其市域内的高压管道,在受到深圳轨交的强烈干扰后,管地电位正偏达数十伏,采用埋设高硅铁等耐腐蚀材质的接地极,将管地电位波动降低到数伏。鉴于各城市轨交部门与燃气公司之间的沟通程度不同,对彼此的技术认可度和杂散电流干扰的接受度不同,这种方法因燃气公司单方面即可实施,目前采用比较多,但排流效果有限。
8.2.2 牺牲阳极排流
利用镁、锌等较活泼的金属与大地接触,实际运行效果无法在轨交干扰下形成稳定的保护电位,另外牺牲阳极消耗速度非常快,设计寿命10年的阳极往往在2年-3年内消耗完毕,之后成为直接接地,反而成为漏点。
8.3 杂散电流排流保护系统设计
通过研究已经发现地铁站(包括牵引变电站、普通站)中钢轨电位限制器(OVPD)的强制闭合会大大增加附近管道的杂散电流干扰;而检修基地是电流“汇流”收集点,庞大的地面轨道相当于巨大的电流收集网,大量杂散电流通过检修基地接地极回流至变电站负极,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电流均流向轨道,阴极保护损耗严重,效果接近于0。
在杂散电流排流方式上以往采用埋设牺牲阳极,且一般是小地床均布方式,但由于牺牲阳极本身排流能力有限,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阴极绝缘失效会使大量杂散电流通过接地极流入流出管道,增加杂散电流干扰强度和治理难度。
(1)在杂散电流干扰研究试验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和对比不同方式的防护效果,确认管道分段绝缘能较大程度地减少杂散电流干扰。
(2)在城镇道路中压燃气管道一般采用牺牲阳极保护(以常用镁阳极为例),在施工阶段,镁阳极会直接与燃气管道焊接,那么在杂散电流干扰区域,镁阳极便会成为杂散电流的流入点,从而加速镁阳极消耗,导致管道腐蚀。
基于以上因素,结合二极管单向导通的特点,可在杂散电流干扰区域,在镁阳极与管道的连接中间增设二极管,可减缓镁阳极的消耗。
图10 牺牲阳极改造示意图
(3)将来自轨交的直流干扰归还给轨交,对直流干扰的排除效果最好,而且在最早的国标中即提出并推荐使用,但在国内的实际应用几乎没有。这种排流方法需要轨交方面的接受和认可,同济大学曾进行过3次现场排流实验,使用二极管连接管道和轨交变电站的负母线,可将管地电位控制在需要的水平。
在正线附近的极性排流对于单一干扰源也能起到较理想效果;在轨交基站(机务段)附近的强制接地排流则能很好地将受干扰管段维持在一个电位较负的水平。
图11 极性排流示意图
图12 强制接地排流示意图
8.4 设计建议
8.4.1 干扰侧方面
8.4.1.1 设计施工阶段
(1)地铁管理和建设方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控制杂散电流泄漏。
(2)加强工程建设验收把关,杂散电流相关工程质量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应进行整改。
8.4.1.2 运行阶段
(1)加强干扰源侧主体结构和道床结构钢筋(包括车站、隧道灯)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检查,保证电连通性。
(2)加强检查钢轨与轨枕或整体道床间的绝缘检查,定期检查各杂散电流收集网之间的连接线、负回流电缆及均流电缆的电连接是否良好,连接螺栓是否生锈等。如果这些连接部件状态不良,则应及时进行修复。
(3)定期对全线轨道线路清扫,保持线路清洁干燥,尤其是轨道扣件及钢轨绝缘垫,不能有易导电的物质在钢轨扣件和绝缘垫表面,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轨道对地泄漏电阻的下降。
(4)定期利用杂散电流综合测试装置(杂散电流监测系统),监测整体道床结构钢筋、车站隧道结构钢筋、高架桥梁结构钢筋相对周围混凝土介质的平均电位是否超标,对于钢筋混凝土介质地铁主体结构的钢筋,极化电压的正向偏移平均值不应超过0.5V,以便决定是否对钢轨回路及钢轨泄漏电阻进行测试检查,然后结合测试结果进行维护。
(5)隧道、地下车站主体结构的防水层,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电气绝缘性能;车站、隧道内应设有畅通的排水设施,不允许有积水现象。
8.4.2 受干扰侧方面
8.4.2.1 设计施工阶段
(1)在设计阶段,针对管网路由,做详细的前期杂散电流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设计工作重要参考。
(2)存在杂散电流影响的区域,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在隐蔽工程中增加排流设施,或者避开杂散电流较强的区域。
(3)在需要进行区域排流的地区,提前将绝缘装置设计进入施工图中,将管网进行有效的杂散电流影响隔断,防止杂散电流向更远的区域流失。
(4)在施工阶段,要强化排流工程的验收考核,形成专业的排流效果评估报告,否则不予验收。
8.4.2.2 运行阶段
(1)受干扰侧对埋地钢质管道的杂散电流影响情况进行普查,摸清高压、次高压、中压和庭院管线受到杂散电流影响的程度。
(2)建议受干扰侧企业将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根据管道实际情况,将受杂散电流影响的管道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级,按照先严重后轻缓的思路进行排流和整改。
(3)针对阴极保护系统互相干扰(由于阴极保护系统不同,导致在不同管道上产生电位差,继而导致腐蚀的现象)的现象,建议双方沟通协调,在技术上保障相邻管道电位差为0,减缓管道腐蚀。
(4)建立杂散电流远程监控系统和数据库,对杂散电流的发展趋势实时掌控。
(5)分区域进行管网改造,设置绝缘法兰,将管网分化成若干小区域,限制杂散电流向更远处管道扩散,并且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排流和实施阴极保护改造。
9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杂散电流干扰问题,燃气管道企业应加强与地铁建设管理单位的协作与沟通,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可以有效解决杂散电流干扰问题,保障燃气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