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亚天然气供需与中国-中亚天然气合作
(1.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2.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 730000)
提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深化天然气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系统深化认识中亚地区天然气供需特征,促进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分析了中亚地区产气国家近10年天然气储、产、消、贸特征,探讨了天然气供需特征和我国开展天然气合作的对策。结果表明,中亚地区产气国家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很高,平均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大约30%,为我国天然气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政策非常默契,天然气能源互补性强,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和深化与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中亚地区产气国家的天然气储量、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差别十分显著,在我国与中亚地区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中,其合作战略方式应有区别。对于天然气储采比值高的产气国家,应加强天然气田的勘探开发合作;对于天然气自给率高、出口潜力大的产气国家,要优先加强天然气进口谈判和磋商,进一步增加天然气进口合同份额和天然气进口量。我国天然气进口量至2030年都具有长足增长趋势,使我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多元化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地区;天然气供需;天然气合作;合作战略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清洁能源的需求增长很快。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1],国内生产的天然气难以满足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天然气供应开始出现缺口,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6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36%。因此,我国天然气能源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2017年天然气的“气荒”事件说明了这一问题。如何开展我国与国外产气国家的天然气合作,保障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安全供应,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等十分关切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2]。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亚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中东欧、独联体和非洲地区60多个国家[3],但是中亚地区与我国地缘相近,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战略合作的首选地区,并且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与我国有天然气合作的基础[4],互相交往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5]。因此,我国与中亚地区天然气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6],而且这种合作具有十分有利的基础,这种合作既能保障对我国天然气能源的供应,也能给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与“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模式、通道建设和存在问题等已有大量研究[5,7-11],但是缺乏针对“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储、产、消、贸的系统研究。本文收集了“一带一路”中亚地区产气国家近10年天然气储、产、消、贸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这些数据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各产气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探讨了各产气国家天然气供需特征和我国开展天然气合作的对策。这为我国在中亚地区选择天然气能源合作对象、确定优先合作内容和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为“一带一路”中亚地区产气国家,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12];中国。研究数据包括天然气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储量、生产量和消费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时段为2007—2016年。世界及各国石油进出口量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 United Nations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时段为2012—2016年,贸易量的单位换算公式为38×106焦耳=1 m3。同年份储采比数据根据各国探明储量和产量数据计算。
二、中亚天然气供给特征
(一)天然气探明储量特征
中亚地区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2007—2016年10年期间,中亚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22.9%~28.6%。中亚地区天然气储量分布极不均衡。由图1可以看出,高度集中于少数储气国。俄罗斯天然气储量最高,占中亚天然气储量的60.6%~84.6%。其次为土库曼斯坦,而其他中亚产气国家的探明储量很低。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的这种差异性与各产气国家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程度有关。俄罗斯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陆架上,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分布在南里海盆地和阿姆河盆地,这些盆地天然气形成地质条件好,勘探程度较高。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率达32.5%;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平均年增长率接近3.5%,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平均年增长率为负值。
图1 中亚国家和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变化
我国天然气储量很低,例如2016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只占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6.7%,占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的30.9%。但是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比较快,10年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2.5%。
(二)天然气生产量特征
中亚地区不仅天然气探明储量丰富,而且天然气年产量也比较高[13]。在2007—2016年,中亚地区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生产量的20.9%~25.0%。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在中亚地区最高,占中亚天然气生产量的77.6%~82.0%(见图2);其他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产量很低。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很高,可是天然气产量很低,表明具有较大的天然气生产潜力。在研究的时间段内,阿塞拜疆天然气产量增长最快,2007年增长了61%,以后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2.9%;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平均年增长率小于4.5%,而俄罗斯平均年增长率接近零。
图2 中亚国家和我国天然气生产量变化
我国天然气产量比较低,只占中亚天然气生产量的9.7%~18.5%。可是,我国天然气产量平均年增长率快于大多数中亚产气国家,为8.7%。
(三)天然气储采比特征
天然气储采比特征反映了天然气的生产潜力。中亚地区天然气储采比(研究时间段的平均值为61)高于世界天然气储采比(研究时间段的平均值为55),表明中亚天然气的生产潜力较大。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生产潜力最大,研究时间段的天然气储采比平均值为222,特别是2007年以后,土库曼斯坦生产潜力增长很快,2011年以后,出现小幅下降(见图3);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生产潜力最低,低于世界平均值;俄罗斯[14]、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天然气生产潜力介于上述最高和最低之间。我国天然气储采比很低,研究时间段内天然气储采比平均值为31,占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采比的14%,表明我国天然气生产潜力很低。
图3 中亚国家和我国天然气储采比变化
三、中亚天然气供需平衡特征
(一)天然气消费量特征
虽然中亚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丰富,产量也比较高,但是天然气消费量相对其产量偏低,中亚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4.0%~17.1%。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天然气产量最高,其消费量也最高,俄罗斯天然气消费量在2007年最高,占中亚天然气消费量的83.4%,以后逐年减少,2016年占中亚天然气消费量减至78.9%(见图4);其他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消费量很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速度接近,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占中亚地区的6%左右;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速度较慢,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在中亚地区小于2.5%。
图4 中亚国家和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化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较高,占中亚天然气消费量的11.6%~30.2%。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2011年以前增长速度很快,2011年以后增长速度放慢。但是,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远高于中亚产气国家,为13.7%。
(二)天然气供需平衡特征
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以及进出口量特征可以反映出一国天然气供需平衡的情况。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中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最高,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进口量相对较低,其他中亚地区国家缺乏天然气进口。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进口国均为中亚地区国家,2017年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国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进口国为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中亚地区产气国家相比较,我国天然气进口量最高(见表1)。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中,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最高,它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有比较高的天然气出口量。这一特征反映了我国对天然气需求强,而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则具有较强的天然气供给能力。
表1 常规天然气进出口量
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确定一国的天然气供需平衡可以应用天然气自给率:天然气自给率=天然气生产量/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自给率大于1 意味着该国天然气生产量大于消费量,是天然气净出口型国家;天然气自给率略等于1表示该国天然气生产量和消费量相近,成为石油产销平衡型国家;天然气自给率小于1反映该国天然气生产量低于消费量,视为天然气净进口型国家。
图5为2007年、2011年和2016年中亚地区产气国家和我国天然气自给率分布特征。由图可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天然气自给率大于1,并且土库曼斯天然气自给率最高;俄罗斯天然气自给率呈现上升趋势,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自给率出现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自给率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结果表明,中亚产气国整体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给能力的天然气净出口型国家。我国天然气自给率小于1,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我国为天然气净进口型国家。另一方面,从2015年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人均供应量来看(见表1),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我国天然气人均供应量很低,还具有较大的天然气需求潜力。
图5 中亚国家和我国天然气自给率变化
四、我国与中亚天然气能源合作战略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能源存在很强互补性,具有良好合作发展前景
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储量比例比较高。近年来,由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增加,使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增加较快。中亚地区天然气储量分布极不均衡,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相对较高,其原因与产气国家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程度有关。俄罗斯是天然气强国,其天然气储量、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都很高。土库曼斯坦具有很高的天然气储量和很低的天然气产量,储采比值在中亚产气国中最高,天然气生产潜力大;同时,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消费量低,天然气自给率在中亚产气国中最高,具有较高的天然气出口能力。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天然气储采比值都大于世界平均值,并且为天然气净出口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天然气生产潜力和出口能力。乌兹别克斯坦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出口能力和勘探开发潜力。
我国天然气储量比较低,2016年我国天然气储量分别是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的15%和31%。同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也较低,天然气储采比低于世界平均值,2015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是俄罗斯的24%;以致人均天然气供应量很低(见表1)。这种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现状就决定了我国天然气供应对国外的依赖性较高,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型国家,2016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36%。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导致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快速增长。近1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增加了2倍多,使天然气进口数量呈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数量增加了22%(见表1),这种状况仍在延续。
因此,中亚国家为天然气出口型国家,我国为天然气进口型国家,在天然气能源安全战略方面与我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另外,中亚国家和我国能源政策也非常契合。中亚国家的能源政策是“资源立国”。基本政策是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发展油气工业,吸引利用外资,扩大油气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建设,推动油气出口的多元化,以能源带动经济发展[15]。我国的能源政策是实行绿色低碳能源,提高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中亚国家和我国的这种天然气能源互补及政策关系,为我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使天然气能源合作发展前景良好。
(二)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趋势与中亚合作发展的长期性和多元化
图6 2008—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能源占比、年增长量和对外依存度
目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很低,近10年天然气能源占比平均为5.1%(见图6),远远低于2016年全球占比的24.1%。但是,随着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对天然气需求旺盛,特别是沿海地区、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川渝、新疆地区对天然气需求量大,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比增长很快。按照我国最新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天然气能源占比将达到10%,2030年天然气能源占比将达到15%,接近2017年天然气能源占比的2倍;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3 600×108m3;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6 000×108m3,这是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2 373×108m3)基础上每年增加7.5%可以达到的消费量,可是近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1%。如果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6 000×108m3,将是2016年消费量的3倍,2017年消费量的2.5倍。由于我国天然气人均生产量较低,这将使天然气供应缺口增大,只有增加天然气进口量,才能满足我国天然气的需求。近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很快,年增长率在3.4%~27.6%之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8%。按照我国最新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1 500×108m3,203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3 000×108m3,只要在2017年天然气进口量(920×108m3)基础上每年增加9%,就可以达到这个进口量。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202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1 800×108m3,是2017年天然气进口量的2倍。
根据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和进口量增长趋势,预计从目前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天然气进口需要增加的量将分别为580×108m3、880×108m3和2 080×108m3。我国这样大的天然气缺口,无疑进口中亚天然气弥补我国天然气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期性。中亚国家陆上天然气运输管道的建设,为中亚天然气向我国供应提供了保障。中亚天然气管道由土库曼斯坦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通过西部边境口岸霍尔果斯进入我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设计年输气能力高达850×108m3;目前已经投产运行的年输气能力总计为550×108m3,近两年每年输送我国的天然气大约为300×108m3,主要来源于土库曼斯坦(2017年为317×108m3)。可是,2017年我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的天然气占该国天然气出口量的95%,说明短时间内增加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量的可能性小,因此从其他中亚产气国家进口或者增加进口天然气非常重要,使我国中亚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满足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中俄设计东西两条陆上天然气运输管道[16]。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计划2019年对我国供气,2025年达到全部运营能力,届时输气能力达到380×108m3,占俄罗斯2017年天然气出口量的17%,并且签署了期限长达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中俄双方还签署了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供气协议,西线天然气管道每年将供气300×108m3。目前中亚天然气管道远远没有达到其设计输气能力,并且我国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进口量很低,加强我国与这两个国家天然气合作,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可以增加来自这两个国家天然气的进口量。另外,如果中亚天然气管道向西延伸还可以与阿塞拜疆、伊朗东北南里海气田连接,进口这两个国家的天然气很重要。
(三)中亚天然气进出口国结构特征与我国合作的潜力
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进出口国家及其进出口量差别较大。在中亚产气国家中,俄罗斯是天然气出口大国,2017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高达2 309×108m3,主要出口欧洲,其次为独联体和亚太地区。2017年中亚产气国家中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量居第二位,为336×108m3,主要出口亚太地区,特别是我国。2017 年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出口量相对较低,分布在(89×108~132×108)m3之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主要出口独联体,阿塞拜疆天然气主要出口欧洲。中亚产气国家中俄罗斯既是天然气出口大国,也是天然气进口大国,2017年进口天然气188×108m3,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17年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53×108m3,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此可见,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的竞争对象主要为欧洲和独联体,其次为中亚内部一些国家。
2017年,我国从中亚产气国进口天然气最多的国家是土库曼斯坦,其次为乌兹别克斯坦(进口量为34×108m3,占其天然气出口量的29%)。虽然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很大,但是对我国天然气出口量极低,2017年对我国的天然气出口量只占其出口量的0.3%,哈萨克斯坦对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也很低,2017年对我国的天然气出口量占其出口量的8%。由此可见,我国天然气市场已经对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920×108m3,从中亚国家进口天然气就达368×108m3,占我国天然气进口量的40%,表明中亚国家对我国天然气能源安全很重要。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出口量很低,表明具有很强的天然气供给潜力。
(四)我国与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
(1)“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与周边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之间天然气能源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亚产气国家的天然气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比例较高;同时,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安全战略与我国互补,能源政策与我国契合。另外,从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趋势来看,预计从目前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缺口很大,天然气进口量很大。中亚产气国家与我国毗邻,互相交往源远流长,又有陆路油气运输管道相通,为我国与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奠定了有利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和深化我国与中亚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使中亚产气国家扩大天然气出口量,满足我国对天然气日益增长的需求。
(2)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之间天然气探明储量和天然气储采比值差异较大,我国在与它们的天然气能源合作方面要区别对待。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要注重长远布局和总体规划。从这方面来说,应该优先加大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田的勘探开发合作,加大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田的投资,积极参与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提高该国的天然气生产量,以便它们有足够的气量出口,保证对我国天然气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其次是加强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田的勘探开发合作,推进我国天然气合作国家多元化。
(3)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之间天然气自给率差异较大,反映了产气国家生产的天然气除了自己国家消费外,可供出口的剩余天然气量的差异。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自给率最高,但是其对我国天然气出口量很高,再出口空间不大。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自给率也较高,但是其对我国的天然气出口占比很低,应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天然气进口谈判和磋商,进一步增加来自这些国家的天然气进口合同份额和天然气进口量,使我国在中亚地区天然气的进口多元化。
(4)我国与中亚地区产气国家之间的天然气能源合作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在天然气能源合作中,从中亚地区整体利益出发,照顾天然气能源出口国、过境国和进口国的利益关切,发挥我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能力优势,利用上海合作组织[17]、亚洲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渠道,进行中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当地就业;提供先进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准备,提升当地企业勘探开发能力,维护共同利益,提升天然气能源合作水平。提升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增进互信,增强互相沟通与协调能力[18-19],并且将我国和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与中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稳固可信的合作关系,促进我国与中亚地区产气国家天然气能源合作的不断深化,从而保障对我国天然气资源的长期持续稳定供应。
参考文献:
[1]Zhang K.Natural Gas Supply-demand Situation and Prospect in China[J].Natural Gas Industry B,2014(1):103-112.
[4]Aguilera R.F,Inchauspe J,Rippler.D.The Asia Pacific Natural Gas Market:Large Enough for All?[J].Energy Policy,2014,65:1-6.
[6]安江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开放式能源生命线[J].开发研究,2014(5):13-16.
[7]石岚.中国中亚能源通道与中国能源安全[J].东南亚纵横,2011(10):86-89.
[8]苏华,王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新模式探析[J].经济纵横,2015(8):22-26.
[9]乔平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及升级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78-181.
[10]汪应洛,王树斌,郭菊娥.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通道建设的战略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
[11]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1.
[12]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7-83.
[13]Dorian J P,Abbasovich U T,Tonkopy M S,et al.Energy in Central Asia and Northwest China:Major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J].Energy Policy,1999,27:281-297.
[14]Esen V,Oral B.Natural Gas Reserve/Production Ratio in Russia,Iran,Qatar and Turkmenistan: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J].Energy Policy,2016,93:101-109.
[15]张新花.中亚国家能源政策及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84-88.
[16]Li B,Yin H T,Wang F.Will China’s “Dash for Gas” Halt in the Future?[J].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8,134:303-312.
[17]Golobokov A S.Various forms and Mechanisms of Chinese-Russian Cooperation in the Energy Sphere an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Structures[J].Pacific Science Review B: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5,1:45-48.
[18]Peyrouse S.Discussing China:Sinophilia and Sinophobia in Central Asia[J].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2016,7:14-23.
[19]俞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6(1):28-32.
中图分类号:F125;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2-0028-06
DOI:10.13483/j.cnki.kfyj.2019.02.005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能源开发合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编号:YB09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明辰(1984—),男,甘肃兰州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段毅(1956—),男,甘肃镇原人,博士,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