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懿
近年来,全球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明显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正在引领全球能源清洁化变革。“十三五”期间,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天然气发展推动力。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扩大控制地理范围、加严排放控制要求,鼓励船舶燃料领域清洁能源替代,降低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港口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上海市也积极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推动绿色港口建设,提出加大LNG等清洁能源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供应设施配套。
汽车燃料清洁能源替代的配套设施,即LNG加气站已初步形成供应网点(全国已投运2200余座LNG汽车加气站),而作为船舶清洁燃料替代配套设施的船舶LNG加注站数量却寥寥无几,制约了船舶LNG应用的发展。2018年上海市政府批复原则上同意11处LNG加注码头的布局规划,其中包括港口能源公司主持建设的上海首座岸基船舶LNG加注站—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本文以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为例,浅谈如何推进船舶LNG加注站的建设。
1、老港加注示范站介绍
为推进LNG在本市环卫领域的应用,由市绿化市容局牵头,上海港口能源有限公司和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共同推进老港基地的船舶LNG加注示范工程建设。
1.1 基本情况
上海老港固废基地船舶LNG加注示范站(下称老港加注示范站)属于岸基式船舶LNG加注站,建于老港固废基地东码头,码头用途为供固体废弃物专用箱船运输、装卸及补给,区域内大治河航道,航道等级为Ⅲ级。站内设1台60m3立式LNG低温储罐、4台LNG潜液泵、2台船舶LNG加注机、2台汽车LNG加注机、90米船舶燃料加注专用岸线(含2个泊位),年设计供气能力为6000t。主要为老港基地的30TEU新能源(LNG)动力垃圾运输船舶提供加注服务,同时设置汽车LNG加注功能,在满足船舶LNG加注的同时也满足基地内LNG渣土车的用气需求。
1.2 建设过程
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立项后,委托燃气及码头两个行业的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联合设计,主要参照交通部颁布的JTS 196—11—2016《内河LNG加注码头设计规范(试行)》和《上海市船舶LNG加注站设计导则(试行)》等标准规范。建设审批按上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的建设项目程序进行,具体包括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质监站申报、施工许可证申报、消防设计审核、环境评价等环节,竣工后需办理工程竣工手续、消防验收、安全评价验收,同时接受各项专业检测,包括防雷检测、电气防爆检测、消防检测、可燃气体泄漏报警检测、压力容器及管道安装监督检验等内容。正式投运需办理上海港口岸线使用证(用途为燃料加注)、工商执照、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充装许可、燃气站点供气许可、码头危险货物作业许可等证照。
2、推进船舶LNG加注站建设的难点
老港加注示范站作为上海市船舶LNG加注站的试点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根据老港加注示范站建设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归纳出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推进过程中可能碰到的三个难点。
2.1 站点布局规划不明确
近几年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船舶燃料使用LNG替代的政策,但对配套设施即船舶加注站的布局规划却少有权威性文件。船舶LNG加注站需要建在航道岸线上(趸船形式则可能占用航道),与公路路网不同的是,受限于自然条件,航道及两侧岸线资源比较有限,更为宝贵,LNG加注站的设立不可随意为之。因此船舶LNG加注站选址最好有纲领性和权威性的布局规划指导意见,充分考虑航道和岸线资源,合理选择建设地点。在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实施过程中,该站选址的老港固废基地东码头被统筹纳入上海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规划,并经沪府规[2018]186号“关于同意《上海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规划》的批复”同意,极大促进了该项目的推进。在如今重视先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发展理念环境下,船舶LNG加注站整体布局规划不明确,LNG加注站项目推进会比较困难。
2.2 设计规范体系缺失
LNG作为易燃易爆品,其加注站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守燃气领域专业规范,重点要确定站点的等级分类、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站内外主要建筑设施安全间距和站区总图布置等,以上内容原则上可以参照GB 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来执行。但同时船舶加注站又属于码头场所,涉及船舶靠泊作业,设计也必须符合水运领域专业规范,不可照搬只涉及燃气专业的气站相关规范。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实施过程中,船舶加注站设计规范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并且也少有地方或者行业相关标准可以参照,无规可依让建设单位和审批部门都感到棘手,项目推进一度遇到瓶颈。
2.3 建设审批程序繁琐
据统计,目前已相对成熟的汽车加气站建设仍至少需要经7个部门审批,盖26个章,作为处于试点阶段的船舶LNG加注站建设审批,更是面临审批流程不清晰、审批程序繁琐、周期过长等问题。
船舶LNG加注站的审批尚处于探索阶段,主管部门和审批路径并未明确。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同时涉及燃气和航运两个行业,经市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多次协调,得以参照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的建设项目程序进行审批,但立项、规划许可、消防、特种设备、燃气经营等审批仍需到各相关单位办理。建设审批过程中多部门交叉审批,周期过长,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过高,积极性受挫。
3、推进船舶LNG加注站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可能碰到的三个难点,提出以下相应的建议。
3.1 编制专项规划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船舶LNG加注站设立在资源有限的航道或岸线上,同时易燃易爆的特殊性使加注站对周边安全间距要求较高,更加需要统筹性、科学性的规划布局。政府职能部门(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交通部门、住建部门等)应组织燃气经营企业、港口码头土地方、岸线使用单位、船运公司一起,根据航运路线、航道等级、码头基本情况、岸线情况、周边环境和远景设想等内容编制船舶加注站专项规划,合理进行加注站布局,邀请业内专家评审,经当地人民政府公示、批准后形成权威性、指导性文件。比如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主持编制的《上海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规划》,其中为保障长江航道上海段、洋山深水港区等区域航行的LNG动力船舶加注需求,依托天然气门站、煤气站等能源设施和规划危险品码头,布局规划5处天然气加注码头;为保障黄浦江和内河“一环十射”骨干航道航行的LNG动力船舶加注需求,布局老港加注示范站在内的6处天然气加注码头;同时根据远期发展需求,预留两处天然气加注码头。该规划经市政府批复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管理文件,具有纲领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大大推进了上海船舶LNG加注站建设。
3.2 完善标准体系
目前国家和行业在船舶LNG加注站领域的规范尚未完善,也未形成标准体系。在老港加注示范站项目实施过程中,为推进建设试点,采用导则的形式规范上海市船舶LNG加注站的推广和应用。由市交通委牵头,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上海市船舶LNG加注站设计导则(试行)》,并邀请LNG工程和码头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使导则基本上达到了指导船舶LNG加注站设计的要求,可作为下阶段进一步深化以及相关部门审批的参考依据,此后,2018年2月7日市住建委发布了DG/TJ 08—2258—2018《岸基式船舶LNG加注站设计规程》,并于2018年6月1日实施。2018年7月10日国家住建部和市场监督总局联合发布了GB/T 51312—2018《船舶LNG加注站设计标准》,并于2018年12月1日实施,船舶LNG加注站设计有了可以依据的国家标准。但完善标准体系还需要解决标准间交叉重复等现象,并进一步在标准研究的前瞻性、标准制定的实用性、标准体系的夯实等方面加大提升力度,统筹标准的编制、修订及标准体系发展等工作,助力船舶LNG加注站建设。
3.3 优化建设审批流程
面对船舶LNG加注站建设审批程序繁琐、取证类型多、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有必要改革政府审批流程,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船舶加注站建设和促进LNG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受近期上海市大力推广“一网通办”政府审批模式改革的启发,船舶LNG加注站的建设审批可以探索以下几种形式:
3.3.1 设立建设专项审批制度
设立“船舶LNG加注站建设审批”专项审批条目,并指定主办部门(窗口)。通过这种形式打造一站式审批服务,提高审批事项的集中度,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集中,使主办部门(窗口)事项到位、授权到位,做到“即受即办”,有助于规范政府审批的流程、减轻企业负担。
3.3.2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
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加强部门间协同服务能力。在加注站建设过程中,建立联合审批机制,通过网上并联审批和联审会议等方式,让相关部门同步进行审批,并在规定时限内回复意见,逾期不发表意见则视为同意,主办部门汇总各部门意见做出审批决定。这种方式有效缩短政府审批周期,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服务能力。
3.3.3 简化审批手续
简化合并审批环节,缩短项目审批周期。目前建设审批过程中,存在重复审批、多头审批等问题,导致手续繁琐、环节错综复杂,因此有必要简化合并审批环节,做到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一律予以取消。同时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规范,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申报材料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并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明确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
4、结语
国家发改委在《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交通燃料升级工程,船舶领域重点发展内河、沿海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运输和作业船舶,推进船舶LNG加注站建设,加快完善船舶LNG加注站(码头)布局规划。船舶LNG加注站作为船舶燃料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配套设施,必须抓紧推进建设,才能保障LNG动力船燃料的加注需求,助力环境保护。针对上海市船舶LNG加注站的试点建设项目——老港加注示范站,总结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难点,提出优化建议,以供后续项目参考借鉴,最终推进船舶LNG加注站的建设。
(本文作者:于嘉懿 上海港口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