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当前,我国能源供给领域矛盾突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及其粗放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明显不相协调,迫切需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服务供给质量。天然气具有低碳、低硫、高效率、高热值的特点,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我国近代天然气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中叶,本世纪初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天然气生产、使用的大国。
从资源分布看,我国天然气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资源量90.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50.1万亿立方米。国家能源局油气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地质储量为6928.3亿立方米,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3为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和东海沿海海域。
从产业链发展情况看,上游勘探开发生产环节、中游的运输储存环节以及下游的销售环节发展各不相同。2017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1337.1亿立方米。
另外,全国已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6.8万千米,干线管网总输气能力超过2800亿立方米/年;建成投产地下储气库18座,总工作气量64亿立方米;建成投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13座,总接收能力5130万吨/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也在持续攀升,2017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幅达15.3%,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广东、四川、新疆、北京、山东等6个省级行政区的年用气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多重问题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一些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也开始涌现。
一是资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自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快速打开。近年来,城市燃气、工业燃气和天然气发电的用气需求量越来越大,2017年的表观消费量已达到2012年的1.62倍。预测到2020年,我国天然消费量将达到3100亿立方米。然而,与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不同,我国天然气产量的增速较慢,2017年的同比增幅只有8%,同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为0.56:1,自产供应明显不足,导致天然气进口量大增。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6871.72万吨,同比增幅达28.11%。高进口量也意味着我国天然气市场供应的高对外依存度。据相关统计,2017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39%,预计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30%左右的高位。鉴于目前土库曼斯坦等国出现输华天然气压供等现实情况,高对外依存度势必给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安全供给造成威胁。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强。就像电力运输离不开电网一样,天然气的运输使用也需要管网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服务。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等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据计算,我国每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对应的管网里程仅为70.8公里,约为美国同期水平的12%,全国还有超过20%的地级行政单位和约30%的县级行政单位没有接通管道气。另外,我国已建成投产的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仅为总消费量的2.7%,远低于美国20%的水平,也低于国外其他天然气产业成熟国家15%的平均储备水平。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天然气市场的稳定供给。2017年入冬以来,供暖耗气量大增,由于储备气量不足,华北平原各省都爆发了严重的“气荒”,给工业生产和居民供暖等造成巨大影响。
三是市场定价机制暂不完善。天然气的价格影响天然气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竞争式的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也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希望通过价格改革来倒逼天然气工业领域的体制改革。然而,由于体制改革没有及时跟进,产业上中游大部分仍被国有央企垄断,市场定价放开后,出现了气价疯长的局面,背离了价格改革的初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下旬液化天然气报价达到7248.9元/吨,同比当年8月涨幅超过100%,给基本民生保障带来了巨大冲击。
多措并举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多渠道保障天然气市场安全稳定供给。天然气的安全供应事关发展稳定大局,要着力降低天然气供应的对外依存度,同步抓好“开源”与“节流”工作。一方面,要利用我国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数量大,单个气藏含气量高,勘探开发条件比较有利的优势,加大对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拓展天然气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要坚持主体多元化、竞争全面化的发展原则,在勘探开采领域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开采规模,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同时,要积极拓展国际供应合作空间,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加强与中亚天然气资源国传统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洲区块、拉美板块和亚太板块,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再者,要科学统筹推进“煤改气”工程,避免搞“一刀切”,不使市场天然气供应负荷骤然增加。
二是大力度补齐天然气运输储备调峰短板。加强天然气运输、储备、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责任不明和回报机制不全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企业投资建设运输储备调峰设施的积极性。应加大力度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调动投资积极性,尽快补上天然气运输储备调峰的短板。一方面,要考虑天然气管网经营模式向电网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采运分离,组建全国性的管网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另一方面,要尽快组织制定天然气全国干线管网的统一规划,加快联络线建设,打破企业间的管线壁垒,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投资;同时,要降低储气库建设的审批门槛,放宽市场准入,以明确的利益回报机制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社会资本,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加快设施的换代升级。
三是进一步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价格改革不是最终目标,以价格改革促进产业体制改革,实现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价格改革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天然气市场供需情况的监测分析,做好需求与供应变化情况的预测,及时向市场公布,打破价格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减少投机炒作的可能。另一方面,介于中间环节的运输、储备、调峰设施有一定的公益性,可以考虑对其建设营运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例如推动出台天然气调峰费和储气库费的专项基金和减免液化天然气进口环节增值税等,防止将成本过度转嫁给消费者。再者,要强化天然气市场价格的监管,严厉查处恶意炒作和哄抬气价的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我国正处于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战略转型期,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大力拓展天然气供应来源,着力加强储运调峰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稳定好天然气市场价格,加速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天然气产业整体向高质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