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节目中,杨天真分享了自己换行业时的心路历程。很多人的换行思路是“这份工作我干不下去了”,但杨天真的换行思考却是“做得好,它就不应该换工作吗?”
杨天真觉得她当时的工作重复性比较大,并且那个时候她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建立,对于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也越发明确了。于是她不愿意花精力去应付、敷衍别人。
重点是她认为这种敷衍对别人不好,对自己伤害更大。
很多人在职业倦怠期或者找到职场舒适区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这种“混日子”的想法,抗风险性极低。
1 / 应付职场的人 终会被职场敷衍
一位职场博主做过一次采访,去了解当下打工人摸鱼的理由,最后分为3类:
第一类是明明5天活儿,却要上6天的班,不如摸鱼排解无聊;
第二类是干的活儿和拿到的报酬不成正比,不如节省点体力;
第三类是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不如摸鱼自保。
有人把上班摸鱼称为带薪娱乐,仿佛在公司干点工作以外的事就是占了老板的便宜,这是常见的打工人思维。
这种思维的弊端就在于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是不伤敌分毫。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一个观点,一个公司80%的收益是由20%的人所创造的。
普通员工日常的摸鱼,很难影响到老板的赚钱实力,却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一个人35岁还在投简历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有个答案非常扎心,却非常真实:说明这个人没得到所在领域的认可。
表面上我们靠着劳动和时间去置换报酬,是在为别人打工。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为个人简历打工。
不经历中年找工作的困窘,很难体会到年轻时摸鱼的大力反噬。
2 / 警惕隐形混日子 避免成长停滞不自知
魏晓林在一家公司做网络推广,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网络平台,发一定数量的帖子。
她每天都很“上进努力”,一到公司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开电脑——找文章——做修改——附上公司的联系方式,点击发布一气呵成。
她就重复这样的动作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领导一语点醒梦中人:“做网络推广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竞价、SEO、微信公众号运营等。你是否有过了解?是否想过落地执行?”
魏晓林的反应可想而之,她每天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似听话认真,但本质上只想守着那点捉襟见肘的工资惶惶度日。
这类人往往是受别人驱动,领导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能力的上限取决于别人对他负责的上限。但职场永远是对只自己和工作负责的地方。
这是典型的隐性混日子的行为。用机械化的动作去掩盖摆烂躺平的本质,在浑浑噩噩中慢慢变老,但逐渐失去变好的资格。
3 / 上进无须走出舒适区 要竭力扩大舒适区
乔布斯说:“要时刻保持能力的重启。”但这里的重启并非是另起炉灶,抛弃之前拥有的一切,而是要找到底层逻辑进行有效迁移。
有段时间走出舒适圈这个词风靡职场。王钰涵对于这个突然涌现的新概念异常痴迷,她将职场中的上进跟走出舒适圈划上了等号。为了破圈,她做了不少折腾,但筋疲力竭。
她一个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却在维护好客户的同时,逼迫自己学运营,做设计。甚至从零做起,开始学习画画、建模。一顿操作直接给自己开启了Hard模式,出力不讨好的同时狠狠自虐。
在此之前我们听过很多论调都是关于走出舒适区的,但这是反人性的。
舒适区并不需要走出,而是需要扩大的。工作中,永远不要花费大量精力,妄图用自己的地板去触摸别人的天花板。
职场中能让你躺平混的区域,都是你很难再精进提升的舒适区,另起炉灶会太过费力,舒适区+恐惧区/学习区的扩展才是有效探索。
看到过一句话想与君共勉:年轻时,保持在刀尖上起舞的危机感,方可在中年时如履平地。
不论到了任何时候,困住你的永远不是年龄,而是能力。
不要因为跟老板置气,而荒废了自己的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