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企业胜经 » 正文

跳蚤效应:2020,能力不设限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1  来源:世界经理人  浏览次数:955
负强化过多,可能对人造成思想上的“矮化”。一旦人开始自我设限,他就与“爬蚤”无异。

开篇先问个问题:

为什么停车场一定要有杆?

你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或许你曾因它而恼火——因为它影响了你车辆进出的速度。但是,这个杆的存在,至今为止,少有人质疑过。

2019年5月,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提出了这个问题。随后,他的同事们陷入思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停车场入口安装摄像头,记下车牌号后,车牌号和支付宝绑定,便可以实现自动扣款。

这样,停车杆就无需存在了。

这是当前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场景。

互联网在赋能传统产业,而支付宝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正在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开枝散叶:如针对保险业推出的相互宝、针对跨境服务推出的区块链全球汇款、针对公益事业推出的蚂蚁森林业务等等。

这就好像在“无人区”探索,创新孕育在未知的土壤,打破的是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

这里的创新,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更好理解了: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机动车法案》中规定,每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人驾驶,其中一人必须在车前50米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

今天看来,这个规定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因为当时他们是用管理马车的方式,来约束汽车的。

这种局限于既有经验而自我设限的现象,就叫“跳蚤效应”。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科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就可以跳出来。接着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跳蚤撞到盖子,跳不出去。

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跳跃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起,总保持在玻璃盖以下的高度。一周之后,盖子取下来,但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最终,这只跳蚤,变成了“爬蚤”。

这个玻璃杯,就如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过往的经历。如果我们不打破思维定势,就永远不可能知道,玻璃杯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甚至会忘记,我们曾拥有“跳跃”的能力。

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更容易变得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新的一年到来,试着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我都有哪些成长?成长了多少?成长速度又如何?怎样才能更快更高更强?我又是否过于依赖既有的“成功模式”?

道理虽简单,但人们很容易默认现有的高度,不敢或怠于尝试另一个新的“高度”。若要避免沉溺舒适圈,就应破除以下思想“毒瘤”。

1、没有目标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相似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的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仍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动荡不安、时常抱怨的生活。

目标的好处不言自明,它赋予我们做事的动力和意义感,像“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校准和纠偏,最终无限趋近我们的预期。

没有“指南针”,我们就如同航行在汪洋大海,在寻找归途的过程中,极易迷失方向。

事实上,很多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市面上关于方法论的指导不在少数,它们都是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各种工具,但只有个人的目标,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完成。

如果没有目标,努力只是一种自我麻痹。

所以,新年新气象,你制定新年目标了吗?如果可以,还可以把时间拉长,比如说50年。

《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任日本第一互联网集团企业GMO董事长,18岁辍学,35岁时拥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他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定目标、做详尽的计划,高效的处理工作。他用SMART法则来衡量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作了15年的计划,之后甚至还做了55年的计划。

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成了一部分目标。有许多人一生无所建树,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足以释放出全部的潜能。

2、不敢尝试

卡罗尔·德韦克的著书《终身成长》中说:你与牛人的差距,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倾向于认为人的能力无法改变,而后者则认为人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达成目标。

同样一件事,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看法截然不同,采取的行动也全然不同。因此,往往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成长,并引领我们达到什么高度。

因此,破除自身惯性,就应从思维模式上解决。有时,我们之所以止步不前,成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往往可能是过于恐惧失败。而这种恐惧,则可能源于过多的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不断被否定、被指责、被拒绝、被怒斥等等。心理学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由于平日过多的挫败经历造成了内心的贫乏,使人丧失创造的热情。

我们可能曾横冲直撞,但后来因为挫败和惩罚,让我们学会了不再尝试,甘于现状。哪怕“盖子”不复存在,我们却仍可能画地为牢。

网球冠军李娜,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专业运动员,却曾陷入了深度的自我怀疑之中。缘由是当时的教练,十年来都没有表扬过李娜。缺乏自信导致了过往的她表现不佳。

负强化过多,可能对人造成思想上的“矮化”。一旦人开始自我设限,他就与“爬蚤”无异。所以,你首先要从思想上剔除这些“毒瘤”,从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变成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再者,尽早与有活力的人为伍,远离那些思想僵化的人群;最后,别急于求成,也别把失败看作你人生的失败。

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6000多次。多少嘲笑与揶揄,换来的是他坚定的回答:我得到了很多结果,我知道有几千件事是行不通的!

创业的成功概率也同样极低,最终成功的,往往是那些经历过多次挫折、磨砺的人。多年前团购网发展如火如荼,遍布全国,但最终大多数创业者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剩下来并获活到了今天的是美团网。而美团网王兴,正是一位连续创业失败者。在这一场竞赛中,他成为了跑到终点的人。

总之,本文也并非劝你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一个新的观念,或许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活力: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不是你战胜不了别人,而是你无法战胜自己。

或许,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对自己都有哪些设限?比如,因为曾经呛水,不敢学习游泳,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学不会游泳吗?……

正视这些思想的“镣铐”,唯一的钥匙在你手中。

3、 忽视策略

拥有目标和良好的心态,我们还不能忽视的是训练的策略。
 

一个南极探险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两队人探险南极,同样的目的地、同样的起点、同样的信息,开始出发。

但结果是,一队人率先到达目的地,并安全返回;而另一队人,没有达到目的地,并且无一生还。

为什么起始条件相同,最后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最重要的区别是,两队所采用的不同策略。

比如,一队采用的策略是,不管天气好坏,都坚持每天行进30公里;而另一队则是,天气好的时候多走一点,天气差的时候索性不走。

成功需要训练,训练需要策略。而策略思维,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技能。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享利·法约尔曾说,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策略思维,是一个人主要的才能之一。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遭受挫折后,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自己在执行之前,对整件事情的策略是什么。

选择正确的策略,才有可能接近并完成目标。

总而言之,新的一年,让我们试着跳出眼前的舒适圈,释放我们还在沉睡的潜能吧。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