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至6月1日写于深圳地铁3号线,修改于6月2日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文责由本人承担。
伍荣璋(长沙华润燃气有限公司)、陈超(中油中泰燃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此文也提出了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一个文件
2018年3月22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这个文件真正落实到基层一线,按照惯例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肯定都希望这个文件的精神早点落地。
结合这个文件,有感于燃气行业的一些事故,有感于接触到的一些同行所述,有感于在工作中的所见,就开始酝酿此文。
也有怀疑
迄今,我在燃气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已发出了原创文章120余篇,自己也陆续写了论文20多篇,发表了文章10篇,都是和本行业相关的。自认为是发出原创文章最多的从业人员了,这里不是炫耀,也不是自捧。当然,大多数文章也很通俗浅显的,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一些,用流行的话说是比较接地气。我也一直以为本行业无多少高深之处,也时常怀疑写这么多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这,有用么?
学习《亮剑》练兵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一些同行联系我,一般是交流某方面的资料,或者某个说法或规定的出处。这些资料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是唾手可得的,我们要感谢所处的时代。另外一点感觉,就是基层专业从业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缺少规范化的训练,尤其以来自小型私人企业的从业人员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有的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不太了解,或者甚至没有听说过,对一些较为先进的工具或方法也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让我觉得一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似乎是必然的。
联想起,事关人命的医生要达到符合独立看病的要求,必须经过一系列训练和考核;燃气生产安全工作也是人命关天,不说要像培养医生花费那么多时间和投入,是否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下这样的做法?
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李云龙为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以吃肉引导战士们训练射击、投弹、格斗等基本军事能力和素质。没有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就是空弹哑炮。一番有效训练之后,部队的战斗力是焕然一新。
那么,这个文件: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4]167号),不只是上个课、发个证,那么简单的。
工程师的日渐式微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为了有更多的素材,我收集了一些燃气相关的资料,包括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结合实践来看,深感燃气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燃气行业发展速度和公众对燃气行业安全服务能力的要求,总的来说是很不匹配。而其中的关键是燃气工程师的数量不够和质量不足。可以夸张的说,是存在工程师文化的断层问题。这里的工程师不是岗位名词,而是指具备相当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专业从业人员,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保障生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师评价体系基本瓦解,虽然职称评审仍然存在,但也是问题多多,大多数人空有职称,在广大企业里,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也得不到重视,很多公司也不注重专业工程师的培养;这又反过来使得大家,对专业工程技术的学习、积累和使用等更加轻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个悖论现象,现在安全管理体系不可谓不严密,又是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等;企业制度文件不可谓不全面,又是手册,又是程序文件,又是作业指导书等等;考核手段不可谓不深入,柔性的360、硬性的KPI、不确定的评比等等;检查方法不可谓不花样繁多,定期、专项、“四不两直”等等。而实践中,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工程质量问题如同顽疾,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恶性事故也时有发生。发生过后呢,媒体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讨论也是热烈深入,一阵好大的风;再之后呢,大家又是在准备重上旧船的船票。
解铃还须系铃人
问题出在哪里呢?
工程师在本行业、本专业早已丧失了话语权,连具体事物的专业意见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主要的工作就是执行政线条领导的决策,以及编写各种方案和汇报材料,这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又诸如培训、培养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发现生产运营中的不足和问题,指导解决实践的难题,这被淡化,甚至被丢到了一边。比如,农村“煤改气”的设计,居然没有对农村的人文环境、建(构)筑物、生产生活等做一番深入、全面地调研,贸然参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投产运营后发现了很多问题,不胜其扰。结果呢,当我们的从业人员,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从业人员,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或者事故应急处置时,不是文不对题,如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就是手忙脚乱,慌不择路。不能有效地处理一些问题,不能快速地控制住局面,甚至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徒增人间悲剧。
为什么很多生产全事故调查后,发现原因都很简单,但是当时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或做到呢?
我们作为工程师对此不感到汗颜么。
人是决定性因素
这里笔者要举个例子来说明工程师的重要性。略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战争或者革命,少有从南向北而取得胜利的,但北伐是成功的,至少在战争的目的上是取得了成功。笔者认为这就得力于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当时的北伐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来自黄埔军校,讲武堂等等国内的军事学校,还有部分是从海外的军事院校学成归来的,都是受过规范训练的;而且这批优秀的职业军人的目标就是建立共和国。他们是北伐的中坚力量,在具体的战争中也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素养和能力,足够应对战斗中的各种变化。这批活下来的军人,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无愧于其职业军人素质的表现和战果。至于其所在组织的成败,那是由历史决定的。
所以不论是解决生产安全问题,还是攻坚高科技巅峰,都必须回到重塑工程师文化上来,既由专业工程师决定专业问题的路子上来,否则问题还是会存在,并重复出现,生产安全事故仍然会不断重演;那些巅峰总是在长高,高质量的自主芯片遥遥无期。
自力更生
回到写文章这件事情上来,这是我以为的一种工程师学习和提升途径而已,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希望能对行业有所裨益,而不仅仅是获得一点虚名。古人说读书讲求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但现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很多可以从网络获取,而且根据大数据可以根据某个读者的偏好来推送文章,强化其偏好。在阅读随处可得的移动时代,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多数时候只做到了眼到,但是剩下的“三到”呢?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专业书籍,通过写文章,可以将看过的内容、听到的案例,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分析以自己的视角转述,从而有所提升。当然,在深度和广度上,我做得还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展。
由于写文章,一些较为年轻的从业人员和我建立了联系,我也了解到,他们之中有着学习无门的苦恼,或用力无路的迷茫,大多数时间就是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深度,也没有价值,成就感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自我学习没有外部的正向反馈,也会逐渐丧失目的和动力的。
很多人叫我彭老师,受之不起,不论在工作的企业,还是在燃气行业,我都是小兵一枚。再多的文章,既不是正儿八经的论文,也不是什么有分量的著作,而且在我们的官方语境里也是大概率不被承认的。晋升正高级工程师,你得有重大项目挂名,你得在官方语境里有点影响力,等等之类的。
迷茫的时候多读书
有时我也很困惑和迷茫,这时我会读读《突破停滞》,这本书很旧了,但是内容值得一看。
又翻看到2014年9月在中国能源报发表的《城镇燃气安全维护需政企通力合作》,我的一些担心也被应验了。本行业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从业人员仍须努力。
《突破停滞》分享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dEbybhP9buH7ww6uRJrag
部分文章清单
https://mp.weixin.qq.com/s/h-1k4RFWxSghN8yDw7GOeA
城镇燃气安全维护需政企通力合作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4-09/22/content_1481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