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学术味颇重的创新模式在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方面,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年间,Google无疑是全球企业界最出彩、最令人瞩目的一颗新星。
1998年,两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联手创建了Google。到今天,Google还未满十岁,却已傲视群雄,成为搜索引擎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公司经营收益也从2002年不足5亿美元激增到2006年的105亿美元。尽管Google长期以来实行积极的大量雇佣与企业并购策略,但仍然保持了极高的利润率与财务收入。2007年,Google上半年的经营收益为75亿美元,其中实际利润达到了20亿美元。
复制Google要慎重
一旦某个公司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其经历就会被归纳、总结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Google当然也不例外。
但在复制Google的成功模式之前,企业应该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原因有二:首先,Google还过于年轻,尚未经历过危机、挫折的考验与磨砺。在创新方面,人们难以区分Google究竟是依靠其独特的创新模式获得了成功,还是由于成功才得以开发出现有的创新模式。而搞清楚这一点又是至关重要的。第二,Google的经营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其他企业?它到底是榜样还是异类?
详细剖析Google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经营、盈利模式都是非常直接的。Google通过自有网络和数字媒体代理和发布广告,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实际上,Google99%以上的经营收益都来源于这个途径。
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上发布信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Google放弃信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通常,Google会开发一些尚未正式完成的在线试用程序,但都难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新产品失败的成本往往是极其高昂的,而在Google,这样的失败却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创造性模仿
Google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三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对信息组织和管理的深刻领悟和杰出创新;其次是极具创造性的创新性学习和模仿;再次则是在计算机系统构建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辉煌成就。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意识到了传统搜索引擎的重大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oogle的创建理念。在根据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传统搜索引擎主要是根据网页的内容,通过加总关键词出现的数目来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而Google认为,通过察看相关网页的数量及内容,用户可以更好地对目标网页的有用性进行判断。
当然,提供免费的搜索结果并非Google成功模式的全部。Google真正的发家秘诀在于其创新的广告拍卖竞价系统,也就是其三方面创新中的创造性模仿。实际上,Google的这一拍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另一搜索引擎GoTo的作法,即让广告商对搜索项目进行拍卖竞价。Google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GoTo的方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Google的第三大创新在于它的计算机并行处理系统,这一系统以全球各地大量的数据中心为基础,由数十万台大型计算机组合而成,能够以空前的速度对搜索和其他交易进行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创新为Google日后的创新及荣誉之路打下了基础。总的来说,Google的创新模式体现着以下三个宗旨:
第一,Google坚信,有效的创新需要以大量优秀人才作为支持。它积极吸收杰出的软件人才,并通过各种方式,如美食、小玩艺、各类活动等等,来帮助人才保持积极心态与愉悦心情。第二,Google善于将产品开发人员分组为许多小型团队,并给予各个团队较大的权限和自由。第三,Google非常热衷于利用计算机来监控和分析员工的工作。
成长的困惑
那么,这种学术味颇重的创新模式在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方面,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至少到目前为止,Google交出的成绩单还远远不能尽如人意。在Google推出的一系列新型服务中,除少数几个(如Google地图)以外,其余的皆未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支配性份额。
实际上,Google最成功的新型服务大都是购买所得,而非自行研发,例如时下非常流行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大型博客服务网站Blogger,以及虚拟地球仪软件GoogleEarth。现在谈到创新,Google似乎更像是一位收割人,而不是播种人。
在开发拳头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方面,Google独特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不仅不再是优势,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正是由于失败的成本过于低廉,使企业缺乏必要的约束,往往在新品研发早期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推向市场。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创新原则的破坏和企业文化的衰落。
目前有迹象表明,Google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2006年,Google管理层采取措施,试图控制企业内部花费无节制的不良风气;年底,根据管理层的指令,企业创新小组将产品研发的总数缩减了20%。谈到这些,创始人塞吉·布林不禁有些恼火,他指出,随着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越来越多,Google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前进方向。
Google最近的动向表明,作为一个年轻企业,Google终究难以避免企业成长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惑。随着经营利润的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领导者往往很容易相信,过去的教训和警示也许并不适用于自己的企业。再加上投资者的支持和媒体的吹捧,管理层更是忘乎所以、得意洋洋了。渐渐地,企业的经营哲学和组织文化遭到破坏,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出现做事过火、成本超支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即使在市场动荡起伏、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Google成功的基石仍然保持住了较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