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来说,即使有650多亿吨的石油储量,但是石油这种一次性能源都是用一点儿少一点儿,而且早晚会有枯竭的时候。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们对石油、矿产等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应对石油峰值期以后可能出现的能源供需矛盾。
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日前闭幕。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庞雄奇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峰值产量为每年1.9亿吨。庞雄奇说,越过石油峰值后,中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油气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其次,石油消费将更加依靠进口,而随着进口油量的增长和油价的升高,花费的外汇将更多。
关于国际石油产量可能在近期内达到峰值的争论十分激烈。所谓石油峰值,是指石油产量达到顶峰并从此开始下降。当前,我国许多学者也运用各种数学模型,预测我国的石油峰值时间,推出了多个不同的预测版本。按照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我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也就是说石油生产将达到顶峰。这不禁让人们产生一种担忧,石油峰值的到来似乎近在眼前,而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却持续增长,这意味着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
根据新的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拥有可能找到的石油资源为650多亿吨,到目前为止资源探明率不到四成,仅有39%左右。我们要看到,650多亿吨储量并不能根本改变我们的石油供需矛盾。相对于我国目前每年约3亿吨的原油消费量以及国内原油的持续增长,650多亿吨的总储量并不算多。从总体上看,我国石油资源依旧短缺,每年仍然要进口上亿吨原油,去年国内消费原油达3.2亿吨,其中有1.5亿吨源自进口,进口量占需求总量的47%。
有专家指出,很多非专业人士把650多亿吨的储量规模直接当成可以全部开采出来的原油产量,并据此作出“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局面”的判断,这是一种“误判”。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采收率的问题,即能开采的石油总量占储量的百分比。一般来讲,目前国内或是国外的油田采收率平均不到30%。换句话说,即使将650多亿吨石油储存全部开采,按 30%的采收率计算,可生产原油200亿吨,即便如此,也仅够国内消费60年。当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将赶上并超过新探明的储量,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增加。
然而,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表明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截至上周五,纽约原油期价创下91.86美元/桶的结算价历史新高。而在这背后是主要产油国增产缓慢、产能潜力不足以及石油增产和勘探速度不匹配等多种原因。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石油峰值即将出现的迹象。伦敦石油枯竭分析中心主任科林·坎贝尔认为,2005年石油生产已达到正常的峰值,石油短缺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即使消费只略微超出产量,油价就可能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现在,我们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平均为8500万桶。
上个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人们每年探明的石油储量远远高于每年石油的开采量。人们毫无顾及地使用石油,同时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从90年代开始,新的石油探明量锐减,平均每年的探明量约为140亿桶,只有80年代平均量的50%。与此同时,消耗量每年在220亿桶到250亿桶之间,首次出现了探明量低于消耗量的情况。科学家推测,到本世纪30年代,每年的石油探明量大约为30亿桶,而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增长趋势,那时的年消耗量将达400亿桶以上。
对于国际石油是否达到峰值,尽管国内外学术界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持各种观点的人们一致同意的,即当石油峰值点真的到来时,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十分深刻。这是因为,石油几乎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础——全球交通的90%依赖石油;所有石化产品都产自石油;95%的润滑剂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等等。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石油非常难以被取代。在没有进行大规模技术投资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为飞机、轮船以及汽车的燃料、石化产品的生产找到石油的替代产品。
我们无须敬畏石油峰值是妄言,也许国内外围绕着石油峰值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再过10年,或者20年,孰对孰错将一目了然。如何把握住正确方向,将一直考验着国家能源政策制订者的智慧和眼光。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即使有650多亿吨的石油储量,但是石油这种一次性能源都是用一点儿少一点儿,而且早晚会有枯竭的时候。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们对石油、矿产等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应对石油峰值期以后可能出现的能源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