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工程“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全线贯通。这条世界上距离最长的天然气管道承载着输送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任,其年输送天然气量为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天然气利用总量的1/4。回想自2004年初西气东输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至今,天然气迅速取代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并以其清洁、价廉等优势成为能源明星之一。研究预计表明:2020~2030年,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利用中的占比将提高到10%~15%。而此时,欣欣向荣的天然气产业及步步完善的产业链也正疾呼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深入改革。
我国本土天然气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技术进步这三大主力的推动下,大跨步地前进着。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气的发展步伐: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将达到8%,天然气将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相关能源专家也估计,按照该天然气使用规划,2020年国内生产能力将达到2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我国的储备及开发相对匮乏,而其能源消费结构比例的提升意味着巨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不断加大。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天然气量约为114亿立方米,较2010年同比增长了近1倍,进口天然气资源在我国天然气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到2020年,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约为350亿立方米,相当于2500万吨/年LNG。
然而,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其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产天然气由于长期未改进的低廉价格优势赢得了大量、甚至过量的倾向性消费。诸多的煤改气、油改气等现象加速了天然气消耗量的急剧增加。2009年底,某些大城市甚至一度出现“气荒”现象。第二,我国现行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实行以国家定价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形式,即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天然气供应的自然流程实行分段管制。在定价模式上,无论是出厂价、管输价还是天然气终端价格,我国均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即根据天然气的补偿成本加合理利润并兼顾用户承受能力来确定我国天然气价格。第三,随着进口气的增加,国内气低价与进口气高价的矛盾凸显,虽然自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上调了国内天然气价格,但仍存在进口天然气价格和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倒挂,不断消极影响着天然气贸易的发展。迅速发展的天然气产业已在硬件系统上形成多气源(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多路径网络供气体系,而其软件系统――价格体制仍然缓步慢行。此矛盾疾呼天然气定价体制的改革。详细说来,我国天然气目前定价主要是采用国家调控下的成本加成法。即通过整条天然气供应链发生的成本总额进行计算,适合天然气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受时间发展因素的影响,其成本变化较大,很难精准计算天然气的实际成本。这种定价方法虽然充分考虑到成本因素但却忽视了市场因素,导致我国天然气价格同世界天然气价格相比都要低很多。
由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来看,天然气定价的主要因素为国际油价、本国天然气资源及产业发展阶段、天然气市场需求量。我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以健康积极的产业发展为目的,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工具,以成功的经验为辅助加快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同时建立完善配套的政府监管体制,使天然气的价格在积极稳健的改革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也明确指出,今年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再度明确“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让我们共同期待合理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制定出反映天然气真实价值的价格,避免能源低价利用,从而提升天然气产业在生产、运输、销售和利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加快产业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