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西六环、横跨海淀和门头沟两区的寨口矿废弃矿区看到,约13万平方米的寨口矿修复面积内装上了2.8万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达到16.77兆瓦。“光伏组件安装面积达到整个矿区修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经计算,该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1817.53万度,这相当于大约50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本市首个利用废弃矿区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于4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
“寨口矿废弃矿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为北京和全国范围内的废旧矿区生态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包括:本市建设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北京密云穆家峪达岩光伏项目-废弃矿区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复绿”。也包括前身为以重油为燃料的热电厂,经改造后称为零碳园区的“天宁1号”产业园区,园区内建设了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车棚、光伏路灯、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等低碳设施,让民众切实感受到零碳元素。此外,原址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城市更新后建成北京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通过建设地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也实现了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余吨的目标。
“近年来,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但在目标规划引导、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规范,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共5章38条,其中明确提出鼓励用户使用光伏、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或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综合能源系统,降低用能成本,并要求企业、学校、医院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