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氢能行业观察:欧盟碳规制倒逼转型;国内政策体系加速应用落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6  来源:金融界  浏览次数:148
 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氢能作为零碳能源载体,正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2025年,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燃料条例(FEU)进入执行阶段,以及中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的深化,氢基能源在工业、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迎来提速窗口期。国内外政策共振之下,绿氢制备成本下降与终端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为氢能产业化突破奠定基础。

欧盟碳规制倒逼工业脱碳,绿氢溢价优势显现

欧盟“Fitfor55”框架下的CBAM与FEU政策,正重塑全球高碳产业的竞争格局。CBAM将于2026年正式执行,对进口钢铁、水泥、化肥等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倒逼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工艺。FEU则于2025年生效,要求航运燃料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2030年进一步提高至6%,直接推动氢基燃料(如绿氨、绿色甲醇)的需求。

绿氢凭借“零碳排”属性,在工业领域的经济性逐渐凸显。以合成氨、炼钢为例,传统灰氢工艺碳排放强度高,而绿氢在CBAM碳成本叠加下,单位成本差距显著收窄。此外,FEU对航运燃料的碳强度限制,使得绿氨、绿色甲醇成为船运公司合规的必选项,目前马士基等头部企业已锁定百万吨级绿甲醇订单。

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巩固欧洲绿氢优势。欧盟通过“氢能银行”等机制补贴电解槽部署,推动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技术成本下降。

国内政策体系完善,氢能应用迈入产业化临界点

中国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政策重心从燃料电池向工业清洁用氢倾斜。2024年发布的《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钢铁、合成氨等行业开展氢能替代示范,2025年将建成氢能全链条标准体系。《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则提出,到2026年实现绿氢在冶金、化工等领域应用规模突破百万吨,推动氢能从“示范性工程”向“规模化应用”转型。

绿电成本下降与用氢技术突破形成合力。光伏组件价格较2020年下降超60%,带动风光制氢成本降至15元/公斤以下,在西北风光资源富集区已接近灰氢成本。同时,工信部2025年揭榜挂帅计划针对氢冶金、绿氨合成等技术设立22项攻关任务,重点突破高温氢还原、低压合成等工艺瓶颈,为大规模应用扫除障碍。

工业场景成为氢能增长新引擎。当前,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已启动氢基直接还原铁工业化项目,单套产能达百万吨级;合成氨领域,绿电制氢耦合低压氨合成技术可将能耗降低30%,2025年国内规划绿氨产能超500万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氢能有望在2026年前后进入商业化爆发期。

结语

全球减碳进程的深化,使得氢能从“备选能源”升级为“必选方案”。欧盟碳规制通过贸易链条传导至全球产业链,而中国依托绿电成本优势与工业体系迭代能力,正加速构建氢能应用生态。随着电解槽、储运、终端应用技术的持续突破,氢基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变量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