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质2025年专项行动方案》近日正式出炉。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泉州市将以开展“项目提效年”活动为抓手,策划实施宜居宜业、安全韧性、智慧高效三大专项工作,聚焦城市更新、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打造样板特色工程,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组织实施城建项目15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250亿元以上。
宜居宜业 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
城市更新,生活更“新”。今年,泉州市将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鼓励运营前置,积极探索多元参与、收益反哺改造的自主更新。
有序更新——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鼓励对集中成片的老旧危房进行统规统拆统建。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2.4万户。推进闲置低效的城市旧厂房(场站)“腾笼换鸟”“工改商”“工改文”,向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转型。
优化格局——有序推进海丝金融中心、市井十洲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环湾核心区建设成形、繁荣发展。突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打造一批传承闽南文化、繁荣现代商业、突出产业特色、彰显城市活力的特色商业(文化)街区。
民生保障——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充换电设施1500个,增设或改造不少于1万个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开工建设8000套以上保障性住房。
聚城畅通——加快构建环湾和中环城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形成“8”字环湾环城快捷化道路,跨区跨江交通更加顺畅便捷。新(改、扩)建各类城市道路110公里,完善(P+R)驻车换乘体系建设,建设绿道120公里,打造“山水城”融合的城市绿道系统,绿道慢行串联并网。
擦亮品牌——高标准做好古城保护活化利用,推进老街、古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提升。补强“山线”“海线”两条历史文化保护线,完成50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开展“刺桐侨厝”保护利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打造“一县一核心区、一镇一片、一村一馆”华侨建筑风貌展示区。
安全韧性 改造老旧燃气管道逾20公里
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既要“面子”,更要“里子”。今年,泉州市将系统性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布局优化、功能补短和老旧更新,加强防洪排涝、“平急两用”体系建设。
加强供水、污水收集处理、环卫、电力等设施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60公里,推进老旧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140个;新建(改造)市县生活污水管网190公里以上;新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屋(亭)150座;新(改)建道路电力管道15公里。
筑牢“城市生命线”,新(改)建城区雨水管网(渠)70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道20公里以上;完成15座消防站建设,新建市政消火栓215个。中心市区重点推动清源山花博园片区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畅快城市“呼吸”,推进城市山体公园化,建设2平方公里郊野公园。持续深化“绿满泉城”行动,打造3个精品公园,建设30个口袋公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智慧高效 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提升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聪明”。泉州市将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技术、新举措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智慧精细、城市建设智能节能。
锻造智慧“大脑”,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完成80公里路桥、水务、管廊等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改造)。优化全市房屋建筑“一网统管”平台功能和操作流程,提升房屋安全管理质效,完成一批1989年前建成的农村公共建筑的鉴定。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提升,年底前全市物业小区服务质量参评率85%以上,三星以上物业小区占比率50%以上。
节能智能建造方面,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各县(市、区)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100%。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一模到底”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
此外,各县(市、区)将策划实施精品项目、亮点工程,谋划5类样板(精品)各1个,各打造1~2个具有当地特色、影响力大、具有全局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策划生成不少于1个社区(片区)物业管理提升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