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这条“新”链,串起“天然气+”聚能环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6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官微  浏览次数:747
 编者按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为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国海油(600938)落实落地,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中国海洋石油报》、中国海油官微开设“改革再深化 海油再出发”专栏,聚焦中国海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举措,持续推出相关报道。

 

  “新”链串起“天然气+”聚能环

 

  ——中国海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记者一线行①

 

  10月22日,随着一声汽笛划破长空,一艘装载着液氢保冷罐式集装箱的运输船抵达深圳盐田港(000088)。

 

  由中国海油执行的液氢跨洋运输示范项目“首航”成功,这不仅是我国引进的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还创造了国际液氢跨洋运输的最远距离,为液氢贸易、跨洋运输和利用作出有益探索。

 

  氢能由于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如今,氢能正以其突出的降碳竞争力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和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正在制定氢能战略,近年来不少能源企业加紧探索氢能的开发利用。

 

 

 

  首船液氢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不仅丰富了我国清洁能源版图和布局,更为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增添活力,为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下出又一“先手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沿海岸线望去,由北至南,在江苏盐城、浙江宁波、广东珠海,三大千万吨级LNG(液化天然气)储运基地正在有序建设。一座座储罐拔地而起,为能源保供和地区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由内生发,向外拓展,天然气“家族”不断壮大。“天然气+船”,我国最大规模LNG运输船“绿能灜”奔赴大海,推动绿色航运高质量发展;“天然气+冷”,全国首个液化天然气冷能养殖示范项目在广东大鹏迎来首批水产丰收,项目设计年产量可达5万公斤……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纵横交错,内畅外联,串起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离不开完善的科研体制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围绕天然气制储运、电力与新能源、低碳技术开发与利用三个核心划分出“天然气+”14大技术体系,形成“天然气+”产业技术布局,成立专项研究小组,重点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目前已申报技术专利达760余项。在“天然气+”的图谱中,“天然气+氢”就是其中关键部分。

 

  作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商,中国海油掌握着LNG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有着丰富的LNG国际贸易经验。中国海油熟悉了“液态的气”,又围绕“液态的氢”做起了文章。为尽快打通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成立“天然气+氢”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开发出一套液氢接收、存储、外输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运输船从欧洲鹿特丹港扬帆起航,跨越大西洋至好望角,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深圳盐田港。航程近1.3万海里,耗时超过一个半月。如何保障液氢“平安”抵达?

 

  “为确保首次液氢顺利通关并安全接卸,我们针对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产业链,系统性开展运输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突破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系列技术难题,打通安全通道,确保项目‘首航’顺利。”项目负责人肖立介绍。

 

  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中国海油正通过聚焦清洁能源氢能产业,着力打造继LNG贸易链之后开辟出又一具有海油特色的清洁能源发展道路。从科研体制机制的建立到核心技术的落地应用,中国海油正在用实际行动为清洁能源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作出新的贡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支撑。

 

  码头上,装载着液氢的集装箱缓缓落在运载车上,首船液氢顺利完成接卸,它将被陆续送往生产、科研等单位进行下一步开发利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