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一文读懂全球能源权威报告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28  浏览次数:2176
 

编者按

8月7日,bp召开了《bp世界能源展望(2024年版)》中文报告发布会,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分享了报告的核心观点,预设了全球能源转型的两种情景(当前路径情景和净零情景),并提出了推进能源转型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和加快能源转型的相关措施。戴思攀称,“没有哪种情景一定会实现,未来能源转型不可能完全遵循一种轨迹,也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多年来,bp一直坚持每年发布《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和《bp世界能源展望》,一份是能源数据统计报告,一份是能源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其中,《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已发布72年,在全球各类免费能源统计数据中历史最悠久,目前已拓展为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但2022年bp已将该业务转手。2011年开始,bp启动了 《bp世界能源展望》项目,基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对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此外,除了bp,其他国际能源机构、油气公司、能源咨询公司也会发布自己的能源预测报告,但在知名度和传播广度方面始终稍逊bp一筹。bp的报告缘何如此优秀?怎样区分这些纷繁的报告?本版将详述bp报告发展史,在描绘全球能源权威报告“经纬”中探索能源未来。

本版文字由 卢雪梅 提供

“当前路径情景”中一次能源年均变化 “净零情景”中一次能源年均变化

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按地区列示的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需求变化按能源类型列示的一次能源

按行业列示的低碳氢需求低碳氢供应量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全球能源形势的五大特点

根据英国能源研究院(EI)与毕马威、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共同发布的第73期《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3年全球能源形势呈现了5个特点。

1.全球能源消费创历史新高,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及碳排放量均刷新以往纪录。其中,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创历史新高,与2022年相比增加2%,达到620艾焦(1艾焦=1018焦耳);全球化石燃料消费量创历史新高,增加1.5%,为505艾焦(其中煤炭增加1.6%,石油增加2%且首次突破1亿桶,天然气持平)。尽管如此,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却略有下降,为81.5%,略低于去年的82%。能源碳排放增加2%,首次超过400亿吨。

2.太阳能和风能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再创新高。不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13%,达到创纪录的4748太瓦时。这一增长几乎全部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净新增发电量的74%。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为8%(不含水电)或15%(含水电)。

3.地缘政治冲突阻碍了欧洲天然气供需再平衡进程。欧洲天然气需求继2022年下降13%后,2023年又下降7%。管道气在欧盟天然气进口量中的占比降至15%,LNG进口量连续两年超过管道气进口量。

4.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趋于见顶。受需求减少和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推动,欧洲化石燃料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降至70%以下;美国化石燃料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降至80%。

5.增长型经济体努力遏制化石燃料消费增长,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加速增长。印度能源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增长了8%,化石燃料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89%。印度煤炭用量首次超过欧洲和北美之和。非洲一次能源消费下降0.5%,化石燃料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90%,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包括水电)仅占发电总量的6%。2023年,中国化石燃料消费增加6%,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则自2011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为81.6%。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55%,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新增的总和。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也首次超过欧洲。

能源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也是生存的基础。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接近1.5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各大洲都感受到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影响。2023年,全球能源需求旺盛,化石燃料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风能和太阳能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创历史新高,中国的表现尤其受到瞩目。应对气候变化任重而道远,减少不利影响更是迫在眉睫。新出炉的《年鉴》以详实的数据反映了全球能源相关的方方面面,也提示了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的迫切性。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展简史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23年前又称《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至今已发布72年,在全球各类免费能源统计数据中历史最悠久,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能源市场关键数据信源,对政界、商界、学术界乃至公众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经过多年演变,《年鉴》已从6页打印纸外加一页插图的简单形式拓展为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约有几十万单独的数据条目,连续且尽可能忠实客观地记录着全球能源生产、消费、贸易、储备和价格的年度变化,映射的则是全球在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前20多年时而黯淡、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人心的能源版图变迁。

慧眼识珠

20世纪50年代初期,伊朗将bp(BP 2000年后更名为bp)的前身安格鲁—伊朗石油公司(AIOC)收归国有,伊朗的石油生产陷入停滞。与此同时,AIOC高层之间传阅着一份名为《1951年石油工业统计年鉴》的报告,上面清楚列出了AIOC国有化争端造成的损失:自1951年6月伊朗停止石油供应以来,世界石油市场上减少了2000万吨石油;但1951年全球石油产量仍创纪录地增加了约7000万吨,在失去伊朗这个主要供应源后,中东地区的科威特和沙特开始发力,不仅补足了伊朗的缺口,而且让整个中东地区的年产量增加了约900万吨。AIOC的高层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数据对公司的价值,报告的首位撰写人威廉·杰米逊自此开始每年奉命汇总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数据。

当时关于石油生产的数据非常少。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几乎没有统计资料。大型石油公司出于谨慎也不愿意对此进行分享。尽管如此,在统计学家米勒的帮助下,杰米逊还是尽其所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据其统计,1951年,全球石油产量约为6.073亿吨(1220万桶)/日。《年鉴》还显示,伊朗与AIOC的纠纷对其自身造成的影响更大,伊朗因此受到其他石油公司的抵制,AIOC却迅速找到其他替代来源,包括科威特。

推出首张全球贸易地图

伊朗危机后,1954年AIOC更名为BP,《年鉴》的重要性也得以进一步彰显。《年鉴》实际尺寸增加了一倍,产量图表上增加了5年平均线,另外还增加了饼图、柱状图等。最终报告出人意料地复杂,石油供需平衡、炼厂产能和产量、油轮船队规模、全球石油消费量等均在列,当时还采用英制吨或长吨,桶尚未成为主要计量单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杰米逊绘制的全球原油贸易地图,他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标出了运往世界各地的原油,清晰显示了20世纪50年代北美对中东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这幅图自此成为《年鉴》的保留“节目”。

《年鉴》另一个保留至今的传统是惊人的统计速度。1953年3月,杰米逊就完成了1952年的全球能源统计数据。随着统计条目的增加,《年鉴》篇幅逐渐增大,但BP仍坚持每年6月出版,先于联合国能源统计机构或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数据。起初,《年鉴》仅限于内部传阅。1954年的《年鉴》还明文规定:“未经综合部经理的明确许可,《年鉴》中的任何信息不得发表。”然而,其阅读范围却不断扩大。1955年,相关文字从报告中去除;1956年增加了BP的盾形标志,此时虽未明确公告,但《年鉴》已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

获得广泛认可

《年鉴》以客观性和全面性获得业界广泛认可。1959年启用桶/日进行统计计量。考虑到不同单位使用者的便利性,还加上了一页换算表。

1960年的《年鉴》列出了大多数工业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费量,并首次尝试以油当量桶/日来计算世界不同能源形式的需求。自此,BP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研究石油的地位。

1961年,《年鉴》出现了美国、西欧、苏联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能源图表,以百万吨石油当量为单位绘制了天然气、固体燃料和电力图表。

20世纪60年代末,《年鉴》开辟了“一次能源”栏,除了固体燃料,还将水电和核能统计数据囊括进来。

《年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石油禁运危机。《年鉴》显示,1971年,美国生产了4.699亿吨石油(940万桶/日),但1972年只增加了70万吨。相比之下,其1971年的石油消费量达到7.193亿桶(1450万桶/日),1972年需求又增长了5690万桶。美国石油产量停滞不前,但需求却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1973年,差距进一步扩大,美国石油消费量达到8.147亿桶(1630万桶/日),产量则降至4.562亿桶(920万桶/日)。这种极度的对外依赖是石油禁运危机爆发的前兆。对于《年鉴》编纂者而言,世界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程度加大是如此明显,于是在1973年的《年鉴》中绘制了柱状图,不仅标出了“阿拉伯”来源石油供应的增长,而且标出了这些石油的去向。《年鉴》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阿拉伯”石油供应量从600万桶/日增加到1800万桶/日,越来越多的石油进入了美国。这一切都预示着风暴的到来。

《年鉴》还详细跟踪了油轮,并按旗帜、大小、船龄和船主分别列出。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还可通过计算了解可用的轮船。油轮短缺也被视为引发1973年石油禁运危机的因素之一。但《年鉴》同样通过数据提示这一情况并不会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1980年,油轮运能过剩导致船主四处乞求订单,而《年鉴》也开始停止继续追踪有关油轮的信息。

1973年的危机给1974年发布的《年鉴》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数字单位从英制长吨改为公制吨或吨,这对于数据处理人员来说意味着海量过往数据的重新计算。1973年的危机还改变了国际油气公司的战略,他们开始在地理上追求多元化,在能源形式上对替代能源产生兴趣。

1980年,《年鉴》推出了石油发现总量图表,记录了1959年~1980年找到的石油发现资源量,并将之与储量进行对比。1981年,石油行业的焦点不再仅聚焦于石油,这反映在报告名字的变更上。这一年,《BP世界石油工业统计年鉴》正式更名为《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天然气开始以十亿立方英尺为单位统计,与百万吨当量的石油形成对比。BP天然气分公司自有一份天然气统计数据,并在1996年并入《年鉴》。

1984年前,《年鉴》还只是个纯统计数据集。但1984年起,数据编辑开始撰写总结性前言:1984年,全球能源消费创下历史纪录。而这句话在1984年~2008年一直适用。

1987年,《年鉴》开始采用计算机软盘形式分发。

20世纪90年代中期,能源开始与气候变化发生关联。彼时已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电子版本。

1998年,《年鉴》的价值获得政界的进一步认可,BP的统计人员可以从一些部门索要数据。而此前,BP的大部分数据均是以互相分享的机制从其他公司获取。同年,《年鉴》首次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发布。

2002年,在《年鉴》记者发布会上,开始同时对外推出bp首席执行官和首席经济师对数据的解读,但“让数字说话”是《年鉴》从未变更的宗旨。

2007年,bp新首席经济师就任,大幅扩展了《年鉴》的数据分析内容,在长达30多页的文件中对碳排放、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乙醇产量增长等进行了分析。次年,有关大宗商品周期同步的影响、GDP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能源投资与可再生能源的数据和分析受到业界关注。2007年,随着数据处理工作量日益加大,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经济系师生参与了数据处理工作。

2011年,bp首席执行官戴德立启动了《展望》项目,开始基于《年鉴》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017年,赫瑞瓦特大学利用计算机实力启动了《年鉴》关系数据库的建设。

近年来,戴思攀加盟bp并成为其首席经济师,《年鉴》再次扩大统计范围,纳入了可再生能源和用于电池的矿物数据。

轻装前行

2020年上任的bp首席执行官鲁尼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有意减少化石能源的生产、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业务规模,而首要措施就是改变公司形象。为此,bp甚至切断了与几个石油和天然气协会之间的联系,大力塑造清洁能源供应商的形象,而《年鉴》也被一些bp高管视为“糟糕的公关”,既不利于公司新发展方向,也不利于能源和经济团队更专注于对能源转型不同因素及其对bp影响的研究。

2022年底,bp向媒体透露有意终止《年鉴》的发布。英国一家能源研究院主动提出接管这份对全球都极具意义的统计项目,2007年起一直负责《年鉴》统计工作的赫瑞瓦特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与政策中心(CEERP)及其相关工作也同时转移,科尔尼和毕马威以赞助身份加入了合作伙伴之列,除了提供资金以确保《年鉴》的持续发布,还提供资源,协助分析、采购和验证、制作等工作。

2023年6月26日是英国能源研究院(EI)接管《年鉴》后的首次发布。bp现在仍每年发布《展望》,对全球的能源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bp世界能源展望》:能源供应三难困境日益严峻

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在《bp世界能源展望(2024年版)》报告发布之际警告称,全球能源三难困境加剧,能源替代势在必行。所谓三难困境是指3个方面很难兼顾的困境,包括:能源的平等,即为消费者提供支付得起的能源;能源的安全性,即确保消费者能获得稳定供应的能源,包括价格和地缘政治的稳定性;能源的可持续性,即提供能源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能源三难困境的提出已非一日,概念虽有过时之嫌,但重要性并未降低,因为无论如何能源转型都需要解决三难困境带来的挑战。

7月10日,戴思攀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发布《展望》报告。他表示,能源转型所需时间越长,转型代价就越高昂,就越可能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未来25年,能源系统将以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变化,全球一体化能源市场和进口依赖将带来巨大风险,这一点在欧洲地缘政治持续冲突的背景下表现得尤其明显。未来的能源安全既应该强调国内能源生产的优势,也应该强调能源获取多样化、抗压性和稳定性的重要。

2024年的《展望》以2022年的数据为起点,以当前路径和净零两个情景为基准,预测并探讨了2050年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和前景,涵盖了能源的生产和使用、非能源行业去碳、甲烷空燃或泄漏、运输去碳化、化石能源的销售,以及传统生物能源的不完全燃烧等方方面面的演化路径。

当前路径情景是指根据当前各国已实施的气候政策和去碳化承诺(即到2050年,将当前的碳排放水平降低20%)为出发点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不太可能实现全球控制升温幅度仅2摄氏度的目标。并且,全球留在这个发展路径上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净零情景更符合巴黎气候大会制定的目标(即到2050年,将当前的碳排放水平降低95%),即假设各国大幅收紧气候政策、社会行为和偏好也发生巨大向好的转变、更高能效和低碳能源得以广泛采用前提下的能源转型前景。戴思攀指出,两种场景预测互相补充,虽然只是对前景的粗略线描,却能大致勾画出全球能源系统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可能演变路径,有助于各国制定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

踯躅不前或将贻误战机

当前,全球低碳能源供应虽有所增加,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不足以满足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长。换言之,随着低碳能源的增加,化石燃料(未进行碳捕集和封存)的消费也在增加。世界正处于能源消费增加阶段,即新、旧能源或者说化石燃料和低碳能源消费都在增长。

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在能源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19世纪中期,煤炭迅速发展,取代了木材和其他主要能源;约一个世纪后,石油又迅速发展,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形式。在这两个阶段,世界在采用新能源的同时,也在继续消耗旧能源,因此能源需求整体上仍呈增加态势。实际上,世界能源消耗一直是持续增加的,这也是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挑战。但如果要减少碳排放,就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这个阶段,能源系统需要尽快从能源消费持续增长阶段进入能源替代阶段,新能源、低碳能源的增长也需要尽快超过能源总需求的增长,即旧能源或未去碳化的化石燃料消费应出现下降。

虽然两个情景预测结果都表明这一转变即将发生,但何时发生,以及以何种强度发生,却有较大区别。按照当前路径情景预测,能源需求增长阶段将贯穿21世纪20年代,低碳燃料将在21世纪30年代开始替代化石燃料,但直到2050年,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仅从当下的80%降至66%;按照净零情景预测,21世纪20年代,低碳燃料就开始替代化石燃料,并在21世纪30年代、40年代扩大规模,到2050年,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降到20%左右。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大幅度地提高能效,更快地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世界总体能源需求。

石油失宠,天然气接棒?

两种情景下预测的石油需求都将下降。但在当前路径情景下,石油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到2035年,石油需求将为8000万~1亿桶/日,到2050年将降至7500万桶/日。而在净零情景下,石油需求下降速度加快,到2050年将为2500万~3000万桶/日。随着全球车辆能效和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公路运输量下降将成为石油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天然气需求将增长。在当前路径情景下,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到2050年,天然气需求将增加20%;而在净零情景下,天然气需求将从最初的增长逐渐转为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到目前水平的一半左右。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地能源系统的日益电气化,以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份额的增加,天然气需求终将被挤出市场。

未来天然气需求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液化天然气(LNG)贸易也将充满变数。在当前路径情景下,LNG贸易水平将增加80%;而在净零情景下,将下降约40%。两种情景给出的预测差距较大,将大幅增加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不确定性。

电气化大发展势在必行

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一直迅速增长,新兴经济体尤甚,其生活水平也因此提高。目前,电气化只占全球终端能源需求的20%左右。在当前路径情景下,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33%;在净零情景下,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50%以上。

电力在世界各地的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增长也助推低碳能源的增长和能源替代。两种情景都预测,未来10~1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成本的持续降低。但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扩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都必须以更快速度发展,而这需要从电网基础设施的规划、许可、社会可接受度和规模等方面入手推动。

能源替代延迟意味着什么?

世界在当前路径情景耽搁的时间越长,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就越难,代价也会更高。尤其是按照当前路径情景预测,世界各国真正采取能源转型政策和行动时将出现无序和混乱场面。这个预测基于一个假设,即世界在不付出巨大经济社会代价的情况下,以有序方式实现全球能源系统脱碳的速度必须要快。

如果加速能源转型的步伐被推迟到21世纪30年代初或中期以后,那么要在控制气温升幅在2摄氏度内的前提下实现有序能源转型的可能性非常低。

加速行动

在净零情景下,能源快速过渡主要取决于全球电力系统的快速全面脱碳。与此同时,工业、交通和建筑行业的快速脱碳也将有助于能源快速过渡。新兴经济体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将推动电力行业的脱碳。在当前路径情景下,新兴经济体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意味着很难在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同时兼顾低碳和现有化石燃料的替代。但在净零情景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增长速度更快,有助于尽快替代煤炭。

低碳电力和更高能效可以帮助工业更快脱碳。工业碳排放量大于交通和建筑行业碳排放量总和,因此,工业加速脱碳和提高能效将产生更大影响。可以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不同行业采用低碳技术加快脱碳,如轻工业提高电气化程度、钢铁行业使用低碳电力和氢能等。实际上,可用技术很多,但如何快速、大规模地应用这些技术是当下面临的挑战。交通行业的脱碳关键是汽车的电气化程度,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尤为重要。

净零排放未来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不仅要重视本国能源系统的脱碳,而且应利用技术优势帮助和支持新兴经济体进行能源转型。

各国在制定政策时还应重视能效的提高。世界能否迅速从能源需求增加阶段转向能源替代阶段、解决能源三难困境,取决于能否大幅提高能效。

未来20年,大量的技术创新将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但就当前路径和净零两个预测情景而言,二者的巨大差异无关发明或技术突破的欠缺。正好相反,这个差别在于对已知技术的快速、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包括风光发电、电气化、氢能,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

全球能源预测报告一览

除了bp每年都发布《bp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全球能源前景,其他类似且比较引人关注的全球能源需求相关及前景预测报告还包括欧佩克发布的《世界石油展望》、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埃克森美孚发布的《全球展望》等,国内则有中国石油发布的《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和《中国能源化工产业报告》。

• 欧佩克的《世界石油展望》

顾名思义,欧佩克的预测报告最大特色是聚焦石油及石油工业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其数据也是《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源之一。此外,作为与国际能源署对应的机构,欧佩克还每月发布石油需求与预测,是追踪和收集石油市场相关数据最资深的机构之一。

• 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

一般每年10月发布,以地缘政治和能源市场为背景,深度、全方位剖析全球能源系统。1998年面世至今,以当前能源发展特征为出发点,预测其对投资、贸易流、发电和能源获得性几个重要领域的影响。

• 伍德麦肯兹的《全球能源展望》

同样每年10月发布,最新一期《全球能源展望2023》以4个从易到难的能源转型场景为预测基础铺开,就1.5摄氏度升温为基准,对全球68个板块、78种燃料、146个国家地区的需求进行了预测。

• 埃克森美孚的《全球展望》

埃克森美孚每年11月发布的《全球展望》以指导公司经营为目的、以对长期市场基本面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2050年为预测时间段,在评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行为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气候相关政策的潜在影响。

• 中国石油的《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

由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编写并发布,每年12月宣发,最近一期以《2060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为题,以合作、基准、博弈等3个情景对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预测。

• 中国石化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和《中国能源化工产业报告》

3份报告均由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编写。其中,《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版)》是第二次发布能源中长期展望成果,预计我国一次能源消费2030年~2035年达峰、峰值在62亿吨标煤以上,2060年将降至57亿吨标煤。《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去年是首次发布,预计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接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为4.6万亿元。《2024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与其说是预测,莫若说是年度化工产业数据汇总更贴切,是国内能源化工行业最全面的数据汇编。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