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价格角逐持续 LNG上游利润回归低位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8  浏览次数:1926
  市场各环节经营情况及利润的变化既是成本、价格波动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反映供需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入2024年后,中国LNG基本完成了由进口资源量少价高影响下的“非常规”市场局面向常态化市场局面的回归,在此过程中,除了供应的日益充裕和各方面价格水平的逐渐下行外,上游获利水平的降低趋势正在体现得更加明显。

  一、更多海气亟待消化让利走量成为接收站常态

  自1月起,尽管时值供暖季,但北半球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库存长期处于高位水平,供需关系的宽松和稳定推动了国际天然气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其中,尤其是欧洲TTF期货价格的下行带动了我国现货到岸成本的进一步走低。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数据,2024年截至5月底,中国现货到岸均价约为9.42美元/百万英热,同比下跌了29.09%,其间,单日到岸价格一度降至7.5美元/百万英热以下,达到至少近3年来的最低点。受此影响,我国LNG综合进口成本处于4000元/吨以下的情况明显增多,2024年截至5月底,综合到岸均价约为4016.36元/吨,同比跌幅约达12.2%。

  除了引发整体进口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外,低廉的现货资源也重新激发了国内买家的采购意向,随着现货采购情况的一度增多,我国LNG进口体量的恢复性增加趋势也更加明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1-5月,我国LNG进口量约为456.88亿立方米,同比增速时隔两年后重回15%以上。

  由此可见,对于依托进口资源进行槽批出货的接收站而言,尽管成本压力有所降低,但同时海气市场也涌入了更多资源亟待消化,加之2022年起,鉴于国际市场供需错配情况的持续影响,接收站出货在我国LNG市场中的份额显著降低,故进口气源成本的下降并未引发海气出货压力的减小,反而给接收站的让利走量带来了更多可能。据统计,2024年1-5月,LNG接收站出厂均价约为4599.54元/吨,较2023年同期下跌了22.87%,明显高于综合进口成本的跌幅水平。受此影响,进入2024年以来,单位体量下LNG接收站液态出货毛利润不增反减。据统计,2024年1-5月,国内接收站槽批出货毛利润约为183.18元/吨,同比降低了81.48%,基本回到了2022年之前的低位水平。

  二、贸易范围收缩工厂面临微利局面

  无独有偶,在进口资源恢复性增加的带动下,国内天然气市场整体的供应充裕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也给气源价格的下行带来了契机。进入2024年以后,除了个别区域液厂气源价格因调整机制的改变而呈现出同比上扬之势外,其余多数地区LNG工厂原料气成本应运而降。以西部直供工厂原料气价格为例,自1月中旬起,该竞拍均价已持续处于3元/立方米以下水平,其间气源成本一度降至2元/立方米以下,达到近3年来最低点。

  但与此同时,在LNG进口量增价跌情况的持续下,与前两年出货价格明显高于内陆液源的情况不同,进入2024年以来,接收站槽批价格优势逐渐回升。据统计,1-5月,接收站与工厂之间的出货价差约为290.75元/吨,同比缩小了66.49%,进入5月后,海陆液源出货价格已进入差距微弱、互相抗衡的状态,受此影响,LNG接收站市场份额也呈现出了明显扩大之势。据统计,1-5月,接收站槽批量在国内LNG总供应中的占比达到了41%,较2023年同期提升了9个百分点。海气流通活跃度的回升无疑意味着内陆工厂出货难度的增大。

  进入2024年后,内陆液源的跨区域套利空间在接收站的接连让利中不断缩窄,以四川省为例,据统计,截至5月,其LNG货源的辐射和流通范围基本局限于西南本地及西北、两湖等相邻区域;与之相比,2023年同期,除了依赖周边终端的消化外,四川省LNG面向两广、江西、河南等的远距离辐射资源量占比可达到10%以上。

  贸易范围的缩小加大了内陆液源的流通难度,LNG工厂在出货和调价方面逐显被动。为了控制出货压力,工厂的降价走量措施同样普遍,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这与前几年一度走高的获利情况大相径庭。据统计,2024年截至5月,多数地区工厂获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其中,除了个别非常规原料气成本长期稳定在低位水平的地区外,其余主要省份LNG工厂毛利润均已回到了500元/吨以内,部分省份的同比跌幅甚至达90%以上。

  三、固气源、拓终端、提储备多措并举提升市场竞争力

  整体上,在气源方面降本增量的驱动下,国内LNG市场上游迎来了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和终端资源竞争,出货价格跌幅普遍大于成本降幅,工厂、接收站在LNG出货方面已普遍处于微利局面,也正因如此,尽管终端需求迟迟难以跟进,但市场下行空间依然不大,部分上游甚至通过降负、停产等措施控制亏损。

  后期来看,一方面,在国际形势的持续影响下,进口等方面气源成本波动仍存在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供需宽松情况或逐步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旋律”,上游的常态化竞争不可避免。基于此,后续工厂及接收站需结合国内LNG市场的发展特点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其一,固气源。保证原料气供应稳定性是稳固自身市场份额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对于接收站而言。基于目前长协进口较为稳定、现货进口不确定性较大的海气市场现状,沿海接收站应适时地将更多LNG进口重心放在长协进口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现货进口价格的变化发挥其降本和扩利的作用,通过优化气源结构兼顾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空间的“双保障”。其二,拓终端。避免货源流向的单一化,充分利用前向一体化等措施提升对自身出货资源的消纳能力,通过建立加气站、发电项目等自有终端以及发展附属产品等渠道,打通下游网络,减少在价格倒挂、利润微薄情况下的对外出货量。其三,提储备。通过新建储罐等方式提升储备能力,结合国内天然气市场下游消费的峰谷规律,灵活调整淡旺季的销售体量和销售策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