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燃气费涨了?背后是加速落地的天然气“顺价”机制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1  浏览次数:319
 

10047992e0904e7a8d8995b90688b55e_1715074831

图片系AI生成

4月以来,居民日常使用的燃气登上了新闻头条,成都、南京等地居民反映自家燃气费用变高,引发讨论,重庆“更换智能电表后燃气费大涨”更是将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根据重庆市联合调查组4月26日披露的调查详情,所谓“费用暴涨”既非智能燃气表质量问题,也无燃气公司远程操控等情况,而主要是由于涉事企业随意错抄、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换表组织无序等带来的问题。重庆燃气(600917.SH)受到集团党委书记免职、罚款等处罚,并于4月28日发布调查整改情况,表示多收气费已全部清退处置完毕,将全面整改多计多收问题,做到应退尽退;此外,包括四川、江苏、陕西在内的近20个省份都陆续开展了燃气表、水表、电表“三表”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规范。

不过,在风波渐渐平息后,仍有部分地区居民就“燃气涨价”等情况展开讨论,一些城燃公司也对此给出了解释,究其原因,更多是近年来天然气价格机制调整加速落地的影响。

“顺价”之策

燃气费之所以在近期引发高度关注,主要还是因为采暖季结束,各地完成燃气费用结算,部分居民从账单中感受到了花销的增加。而要讨论这一问题,还需回到去年6月的《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23〕682号),该《指导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改委下发,并未公开,此后部分地区根据指示完善了自身政策,如山东省于去年7月就发布了《关于健全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通知》(鲁发改价格〔2023〕552号)。总的来说,相关政策意在优化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政策,推动终端销售价格与上游采购成本联动,及时反映市场与成本的变化,稳定天然气价格预期和供应稳定性

而这一逐渐落地的政策背后,则是推行了多年的天然气“顺价”改革、近年来全球能源价格的飙升、城燃企业遭遇经营困局甚至导致个别地区在冬季遭遇“气荒”等大背景。

先来看政策层面的“顺价”改革。所谓“顺价”,字面意思就是销售商品时的价格高于收购时的价格,放在燃气领域,指的主要是城燃企业按照购买天然气时的价格变化去调整向终端用户销售燃气的价格,也就是前文提及的“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在我国,用气价格构成中通常包含上游气源价格、中途管输价格,以及最终形成的终端销售价格。但实际上,上游价格虽是“双轨制”运行,企业也承担保供责任,但相对来说市场化程度较高(尤其是供给非居民的“非管制气量”),供气的“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也具有较高的定价能力;中游的管输工作主要由国家管网和地方省网公司承担,价格上实行“成本加法”,即在政府指导下,根据企业成本、合理收益来设定管输费率,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的机制;而在下游终端销售价格方面,在地方政府核定基准价的基础上,允许供气的城燃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一定比例的浮动,不过,在“双轨制”下,非居民用气往往更易调整,居民用气则需进行听证,涨价明显更难,实际上各地以往上调居民气价的情况也相对较少。而城燃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尤其是遇到上游涨价时,也更倾向于向工商业用户“顺价”,以此补贴居民气价上的“损失”,这种“交叉补贴”无疑推高了工商业用能成本,也被认为会造成价格机制扭曲、错配,而脱离用气价格的讨论语境,工商业用能成本往往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

回到讨论的主题,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在气价方面,为了解决上下游价格联动“阻塞”的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2018年9月由国务院发布并施行的《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等,多个省级发改委也出台过完善、改进价格机制的政策,但直到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指导意见》之前,相关政策都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城燃之痛

除了长期的政策准备,推动上述《指导意见》出台、各省市加速“顺价”机制落地的,还有近年来飙涨的能源价格和城燃企业遭遇的普遍困境,以及个别地区出现的“气荒”问题。

2020年以来,全球经贸格局加速变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俄乌冲突等地缘因素更是令能源价格飙升,通胀成了不少国家面临的难题,除了深受其扰的欧美外,就连日本也在长达20年的通缩后出现“急性通胀”现象,核心CPI在2023年大部分时间都高于3%,其中燃气、电力、汽油等用能价格涨幅超过10%。

我国石油、天然气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在天然气链条中,定价空间相对受限、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燃企业对涨价的抗压力也较低。在上游调涨居民用“管制气量”价格后,城燃企业在无法将其传导至终端居民用气售价的情况下,只能自行消化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非居民用户上,也因为终端浮动有上限,往往难以跟上上游涨价的幅度。2022年,多数城燃企业遭遇盈利低谷,中国燃气(00384.HK)、港华智慧能源(01083.HK)、华润燃气(01193.HK)等龙头均在当年出现了净利下滑超20%的情况,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在困难之中还曾向发改委上书《关于支持城市燃气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发展的建议》,陈述企业大面积亏损、保供面临难点等情况,并重点提及了上游供气合同签订和完善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问题。也正是在那一时期,陆续出现了城燃公司拒签上游涨价合同、供气方在冬季“断供”等情况,一度形成舆论风波。

在能源供需形势快速变化,行业企业高度承压,个别地区出现保供问题的背景下,政策端在2023年加大了推动“顺价”机制落地的力度,综合第一财经、财新、中国能源报等媒体此前的报道,国家发改委于去年2月就向各省市发函要求提供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有关情况,6月下发《指导意见》,并进行宣贯,随后多地出台政策落实执行,上文所述重庆、南京等地均曾在过去一年内实行并通报过居民用气售价上调或拟上调(其中部分地区通报后没有最终施行)。到了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补充文件,要求全国36个大中城市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一次调价,9月底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年底之前需全部完成居民用气调价。

反映在终端价格上,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4年3月36个大中城市服务收费平均价格表》,今年3月民用管道天然气(第一档)价格为2.74元/立方米,相较去年同期涨了2.6%,而从2019年3月到2023年3月,这四年中相关价格涨幅仅1.5%,即使从因多地调涨天然气价格引发“全国价改大讨论”的2013年算到2023年,十年间涨幅也只有7.6%,相比之下,过去一年的涨幅确实高于以往水平。而根据东吴证券的统计,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有47%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居民用气“顺价”,这一方面证实了“顺价”在加速落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未来还有过半地区应会按要求推动调价。

目前来看,气价向居民用户“顺价”,是价格机制改革中的必行之策,不过,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顺畅运行机制、完善监管规则、做好沟通解释,仍是不可不重视的工作。而作为具有公用事业、窗口单位属性的城燃企业,在能够依靠“顺价”机制减轻以往因价格倒挂背上的沉重“包袱”的同时(从2023年年报来,港华、新奥、昆仑能源、华润燃气等城燃龙头业绩已有明显改善),也尤需考虑如何就此类问题与用户形成良好沟通机制。

钛媒体APP也注意到,部分地区有关燃气服务的投诉较多,除了燃气费价格的影响,还涉及换表、抄表、收费、业务办理流程、客户服务等的规范性和便利性,部分企业的业务流程、收费标准不清晰、不透明、客服应答、上门维修不及时、业务人员沟通不到位等,都容易导致用户产生疑惑甚至质疑,而严重者如“重庆燃气风波”中暴露出的部分企业存在的敷衍了事、违规估抄、管理混乱等问题,更是一记警钟,提示着城燃企业需优化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利益,更及时、高效地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