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于2009年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式拉开序幕。在当前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正在加深,定价能力不断提高,有望在实体贸易和资本流动中为后续形成人民币国际环流奠定基础。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刘阳围绕新能源领域人民币国际化接受了《南方能源观察》(Energy Observer,以下简称eo)记者专访。刘阳是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金融、碳经济和国际金融,聚焦新能源领域的风险管理与资产定价、能源贸易与能源安全。
刘阳认为,我国新能源在资源禀赋和产业技术上具备一定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需规模和进出口量都很大。因此,从新能源领域的关键金属、原材料装备等产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比在其他行业和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加可行。
刘阳建议,在依托新能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布局新能源金属期货交易所,做好风险管理和人才储备,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在进口能源时,使用哪种货币结算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尽管我国从俄罗斯、阿联酋、伊朗等国进口的油气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在刘阳看来,石油短期内与美元联系仍很紧密。
她解释说,几乎所有的石油贸易都使用美元结算,油气出口国用贸易结算获得的美元在国际社会上购买基金证券等,从而形成石油美元环流。“我国在传统能源原材料领域主要是需求方,石油对外依存度超70%,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定价货币,存在一定难度。”
而新能源领域的基础原材料是新能源金属。我国的关键金属资源禀赋突出,稀土矿储量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锂、镍、钴、石墨等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刘阳介绍说,即便在另外一些金属储量上不占优势,我国与新能源关键金属的供应者,如南美和非洲地区国家也保持着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此外,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在新能源关键金属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占据重要位置。
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内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领跑全球。
刘阳认为,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巨大的供应量和需求,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定价权。因此,应抓住全球低碳转型的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从新能源领域的实体贸易或金属期货交易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可以扩大出口,助力我国经济增长。
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时,刘阳表示,我国需要加强金融顶层设计,完善交易体系和法律体系,做好风险管控,大力培养相关金融人才,维持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另外,针对新能源关键原材料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应该做好应对预案。
随着能源低碳转型提速,全球对新能源金属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上涨趋势。据了解,目前新能源金属期货主要在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进行交易。但上述两家交易所也是在2021年5月和7月才分别上市锂期货合约的,以前只是把新能源金属当成大宗商品的其中一个类别进行交易。2022年12月,工业硅期货开始在广州期货交易所交易,这是我国新能源金属期货品种交易的里程碑。碳酸锂期货也于2023年7月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刘阳认为,我国应有序推进新能源金属期货市场开放与发展,在此次新能源革命中努力成为新能源金属相关商品期货与期权的先行者。
“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在新能源金属期货上占据主导权,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是刚开始布局。我国如果能把握住‘风口’,布局新能源金属期货交易所,随着交易主体增加,市场活跃起来之后,其他国家通过贸易结算等渠道获取的人民币可以用来购买中国的产品,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人民币的环流,自然而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刘阳说。
对于新能源金属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例如2022年的“青山妖镍事件”[1],2008年光伏硅料暴涨暴跌使中国当时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陷入破产境地,刘阳指出,企业应注意做好风险预测和对冲。按照学习曲线,新能源的技术成本原本应该不断下降,但由于关键金属价格上涨可能扭转新能源成本下降的趋势,新能源的技术成本也会随之波动,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在芯片、电机和轴承等关键产品上补短板。
注释:
[1] 2022年3月7日和8日,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金属镍突然从近3万美元/吨的价格攀升至10万美元/吨。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约20万吨金属镍的空头仓位,面临多达上百亿美元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