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的美国地质学年会上,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发布一份报告,称美国中西部地区近十年来的地震频发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是人为的”。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1年以来,美国中西部阿拉巴马州到北方落基山脉地区地震频发。仅2009年,该地区就发生了50次3级及以上地震;2010年,3级及以上地震达到87次;2011年则达到惊人的134次,为上世纪同期的6倍。
前述报告认为,石油和天然气钻探活动是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贡献者。其中,页岩气开发使用的水力压裂法及该方法涉及的废水处理井,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这份报告是全球迄今为止对水力压裂法和地震关联的最权威解读。报告公布后,美国民众再次就页岩气水力压裂法的环境地质影响展开激烈辩论。此前,对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批判是针对淡水消耗和水体污染。
开采页岩气引发地震尽管远在美国,但并非与中国无关。
中国近年正在效仿美国,试图发动一场“页岩气革命”。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国力图实现页岩气商业化产值从零至1000亿立方米的跨越。被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可引发地震的水力压裂法,正是中国未来开采页岩气的主流技术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四成页岩气资源储存在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过去几年间,频发的地震灾害已给这一地区百姓的生活蒙上阴影。
一些地质学家也因此对中国政府的页岩气开采规划表示出谨慎的担忧:一旦人口稠密、地质活动活跃的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页岩气开发,将不得不面对潜在的地震风险。
业内人士则透露,对地震风险的评估尚未进入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可行性评估的视野。
危险并不遥远,未雨绸缪已当时。
地震国际争议
水力压裂法,是将压裂液(99%为水,另含有少量添加剂)高压灌入油气储备层,由此压裂岩石层,从而获得油气资源的油气开采方法。
1948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进行了全球首次压裂实验。此后,水力压裂技术被广泛用于工业。然而,直到2000年,美国才开始正式对水力压裂作业进行监管,对其环境影响的研究则更晚。
截至目前,水力压裂法仍是获取页岩气的惟一渠道。
页岩气(shalegas)是储存在地壳的页岩层中的天然气。由于页岩区块的渗透性有限,限制了气体流向井筒。要释放页岩内所含气体,只能通过水力压裂创造有效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