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全世界都在抢天然气,能源危机日本很受伤?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8  来源:观点  浏览次数:620
 

 

天然气涨得停不下来了。

 

 


01

 

 

天然气一年十倍

 

 

关于天然气的话题,之前也提到过。

 

 

一方面由于全球货币超发带来了通胀,从2020年3月份迄今的印钞量,如果按照名义价值计算,抵得过2008年之前5000年文明史所有的印钞量相加。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导致的产能受限。

 

 

所以,今年天然气和一众的大宗商品都涨上了天。

 

 

布伦特原油,今年年初价格尚在51美元/桶左右,4月中下旬则在65美元/桶左右震荡,年内涨幅超过27%。4月26日,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突破190美元/吨,创出10年新高。4月26日,CBOT大豆期货结算价达到1539美分/蒲式耳,为7年新高。

 

 

钢铁、煤、橡胶等等全在疯涨。

 

 

天然气自然也无可避免,跟着一块水涨船高;过去一年,亚洲地区暴涨6倍,欧洲14个月内疯涨10倍。

 

 

截止到9月13日,我国液化天然气标杆价为6333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300%。就连天然气大国的美国,天然的价格也达到了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后来国庆放假,大宗商品的涨价似乎也偃旗息鼓,消停了不少。包括铁矿石、铜铝、以及原油在内的大部分大宗商品都开启了价格回落的模式。

 

 

只有天然气独树一帜,在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回归理性的同时,天然气这一曾经价格低廉的大宗商品一度跃居为涨价之王,在全球各主要市场均有大幅度上涨。

 

 

搞得普京都不得不出来讲话,澄清俄罗斯限制出口导致天然气涨价的谣言,并承诺要保证欧洲燃气供应。

 

 

根据当前天然气的低库存情况、冬季能源消耗高峰,以及紧张的俄欧关系,下一步欧洲的天然气价格继续走高。

 

 

事实上确实也是这个趋势。12月22日“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达到165.5欧元/MWH,较10月前高上涨40.4%。

 

 

进入冬天欧洲乃至世界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不断创下新高,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天然气超预期的高价,已经使人们丧失了“天然气自由”,很快大家连气都快用不起了。

 

 


02

 

 

日本最受伤

 

 

就在全球陷入能源危机,欧洲和俄罗斯为天然气争论地不可开交的时候,忽略了日本才是最受伤那个。

 

 

全球天然气保障,供应紧俏,最受伤、最紧张的其实不是欧洲,而是日本。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发达国家,它的能源结构中,液化天然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天然气主要用在发电和工业、商业和民用上,其中天然气发电占较大比重。以2018年的数据,日本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22%,是世界第五大天然气消费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日本对天然气的依赖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雾霾严重程度比前些年我国遭遇的情况要厉害得多。

 

 

到了六十年代,其国内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日本政府和企业下定决心要推进清洁能源改造,方式之一就是用液化天然气来取代煤炭。

 

 

当时,天然气被日本社会认为是无公害燃料,但是本国没有天然气,所以液化天然气需要靠进口。

 

 

于是乎,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花了大力气搭建自己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链。

 

 

液化天然气是需要在天然气的产地对天然气进行加压,让它变成液体,然后在输出国的港口装船,用专用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来运输到日本的港口,在日本的港口也要建立专门的液化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设施。

 

 

经过这几十年的建设,日本已经建立起一套需求庞大,设施完善的液化天然气市场网络。

 

 

特别是自2011年日核危机爆发后,曾经作为日本主要供电来源之一的核电站相继关停,使得日本不得不重新考虑替代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资源匮乏的日本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现在日本无论是发电还是供热,主要依赖的能源就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

 

 

于是,其国内逐渐形成了以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集团、伊藤忠商事等主导及其他日本公司参与的上游资源投资体系,以及以东京电力、东京燃气、大阪燃气等主导的液化气进口体系。不过进口渠道较为分散,主要来自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

 

 

经济上的巨人,能源上的侏儒,日本目前能源对外依赖度高达92%;天然气全部依赖进口,本国几乎没有任何产能。

 

 

它既没油又缺电,虽然中国都缺,但是中国自己也有一点石油北边还有俄罗斯,煤炭资源丰富补了很大一部分能源的缺,电力方面中国电网技术、煤电技术都比较先进。所以能源问题对于中国影响有,但是不大。

 

 

福岛事件到现在,日本政府都不舍得放弃剩下的几个机组,也足以见得这个国家在能源供给上的弦绷得有多紧。

 

 

在全球天然气动辄五倍六倍,甚至十倍的涨价下,作为经济大国和能源需求大国,日本受的冲击远比其他国家要来得强烈。工业发电、普通人烧火做饭对天然气的需求都非常大,继续涨下去,不但是能源危机,甚至做饭都要成问题。

 

 

更糟糕的是,像欧洲、美国这样的地方,平时油气便宜的时候,还能储存一点,能源涨价用库存还能对付一阵,但日本就完全没有这个条件。

 

 

大凡依赖天然气进口的国家,都是以超买来对抗未来的天然气涨价,低价的时候多买,高价的时候动用库存挨过去,这是常态。

 

 

买来的天然气需要存储,可一个个大钢罐可存不了多少。

 

 

大规模储存天然气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利用现有的,已经枯竭了的天然油气田。

 

 

目前世界上地下储气库大多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收期短等诸多优点,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运行最久的一种储气库。

 

 

第二种方式,含水层型储气库。

 

 

含水层地下储气库的地质对象是地下含水构造,通过排出岩石孔隙中的水后储存天然气。

 

 

第三种是盐穴储气库。

 

 

所谓的盐穴,顾名思义,就是地下较厚的盐层或盐丘中采矿后会形成地下洞穴,盐穴深埋在地下,高温高压下的盐具有一定的塑性,具有在产生一定的裂缝条件下自动愈合,很适合储气。

 

 

日本面临的问题其实就很清楚了:缺乏必要的自然条件。

 

 

像中国和美国之类的大国可以在全国到处去找这些天然生成的储藏地。但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又众多,光是把1亿2000万人塞到这个弹丸之地就很费力,更别说找到合适的储气地方。

 

 

人都住不下,何况天然气呢?

 

 

因此,其国内库存的气非常少,缺乏必要的大规模储存条件也没有办法在平常低价的时候超买,在如今全球能源危机的情况中,没两下就把自己的库存耗光了,只能硬扛短缺。

 

 


03

 

 

冬天有点难过

 

 

要是放在平时倒还好点,贵就贵点,无非多花点钱买气,熬过去就没事了。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能源短缺是全球性的,就连中国从今年上半年都开始,各地不同规模拉闸限电。

 

 

亚洲一众国家也是面临能源吃紧。

 

 

美国欧洲能源价格、电力价格暴涨、库存降到历史低点。

 

 

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所有大国都在市场上疯抢能源和大宗商品,现在的情况不是多么贵的价钱买了,而是拿着钱还不一定可以买得到。

 

 

中国已开始“爆买”天然气。中国的海关统计显示,1-6月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约3成,增至3978万吨。此前属于最大进口国的日本同一时期为3889万吨,中国的进口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此外,韩国和东南亚也在增加进口。国际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组织(GIIGNL)的统计显示,韩国今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比往年同期增加逾2成。泰国增至为往年的2倍。

 

 

印度盖尔公司上个月以创纪录的季节性高价购买了今年11月和12月的液化天然气。

 

 

日本东北电力公司紧随其后不敢怠慢。

 

 

随着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需求的扩大,液化天然气在2025年之前很可能将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

 

 

资源匮乏的日本,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变化直接就会反映到日本身上。

 

 

不像中国和美国这些天然气大国,可以把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储存到枯竭的气田里;日本本土根本没有天然气田,更不要说枯竭的天然气田,日本就算想趁着低价多买一些天然气,也没有地方可以存放。

 

 

现在面对起伏变得越来越大的国际天然气市场,现在日本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多存储吧,储存成本非常高,而且价格波动大,很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存储,随着用随着买,万一今年冬天在遭遇寒潮,用电量急剧攀升,那么供电的燃料风险就会暴露。

 

 

今年1月日本已经出现过一次,液化天然气短缺,电力供求紧张。电力批发市场的价格急涨,新兴电力等能源企业相继停业或破产。

 

 

据日本媒体报道,很多日本电力企业为了确保液化天然气的供应,陷入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境地。

 

 

为了抢到更多的货源,日本各家电力企业向负责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等日本公司催货,有多少要多少。

 

 

但天然气又不能凭空掉下来,拿钱又不一定买得到。

 

 

如果天然气价格继续这么涨上去,能源短缺得不到缓解,再遇上一次寒潮的话,只怕今年日本的冬天会很难过。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