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陶瓷信息》获悉,包括赞皇、高邑在内的河北建陶企业再次被要求在6月底前完成“煤改气”,不能按期完成“煤改气”的建陶企业将被责令停产。
这已经不是河北建陶企业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通知,近年来,“煤改气”成为悬在建陶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时刻让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早在2017年5月份,石家庄对下辖的高邑、赞皇、行唐三县下达最后通牒,要求34家陶企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天然气改造。
尽管“最后的通牒”措辞十分严厉,高邑陶瓷25家陶瓷企业完成了“煤改气”,但赞皇的陶瓷企业以“气源不通”为由并没有进行“煤改气”。

2018年6月15日,河北赞皇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赞皇县7家陶瓷企业未按要求进行“煤改气”问题的情况通报》,明确要求,7家陶企要在年底前完成煤改气。事实上,陶瓷企业并没有按期完成。
在此期间,邯郸、邢台也多次下发严厉通知,要求陶瓷企业必须进行“煤改气”,也都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实际落实到位。
分析回顾河北陶瓷企业“煤改气”的历程可以发现,造成陶瓷企业不愿“煤改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天然气气源的严重不足,会给陶瓷企业生产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017年5月高邑25家陶瓷企业进行“煤改气”后,当年河北全省就在采暖季爆发了严重的“气荒”。特别是使用LNG的建陶企业,面对价格翻倍的气价和紧张的气源,不得不忍痛停产。

另一方面,则是生产成本的暴涨。据测算,以800的砖为例,使用天然气比用煤制气每片砖将增加1元左右,这对于以低价走量为主的陶瓷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近些年,由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北方陶瓷企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每片砖的利润只能以毛、甚至分计。
今年建陶市场再次遭遇“滑铁卢”,4月底各陶瓷企业销量下滑就达到了20%至30%,提前一个月进入淡季。
目前刚至5月中旬,河北已有陶瓷企业停掉了部分生产线以缓解库存压力。“照目前的形势,说不定等不到6月底,一些陶瓷企业就会因为爆仓而停产,”河北一陶企负责人告诉《陶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