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LNG接收站开放“破冰”解构中海油新商业模式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869
 在此之前,LNG接收站的开放一直存在理论中,监管一直讨论,企业也一直在尝试,但始终没有拿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企业对于新事物的一贯谨慎,更重要的是长期困扰三桶油的历史遗留问题——高价长协。

距离第一船LNG接收站开放窗口期的到岸交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在此之前,LNG接收站的开放一直存在理论中,监管一直讨论,企业也一直在尝试,但始终没有拿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企业对于新事物的一贯谨慎,更重要的是长期困扰三桶油的历史遗留问题——高价长协。

所谓的高价长协,就是指在过去三桶油投建LNG接收站的过程中,和海外资源方签署的、照付不议的LNG长期供应协议,长度在十五到二十年不等。彼时,因国际油价处于高位,签订的长协合同在现在看来,价格相对较高。

所以,决定接收站能否顺利开放的条件,就在于长协问题是否到了可以解决的时机,剩下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开放模式,让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企业都能够接受,还可以得到监管层的认可。

从整个中国油气产业的发展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共享某种油气基础设施。更多时候,油气基础设施是垄断在控制方手中,仅有的一些开放试点,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

因此,中海油此次的开放,显得尤为不同:得到了公司内部的全力支持、监管层的认可和市场的积极反响。也是因此,本报记者在近日独家专访了中海油方面负责LNG接收站开放模式设计的高层人士,了解这一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

四年政策铺垫

LNG接收站的开放,从监管层和政策的角度看,已经准备了超过4年。

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办法》、《关于做好油气监管相关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要求企业公开旗下油气管网设施总体情况、运营情况、运营价格、输送能力和剩余能力等信息,为接收站的开放埋下伏笔。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要求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推进市场多元化竞争。

2016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天然气设施运营企业在指定的媒体平台上主动公开公平开放相关信息;同时特别针对接收站窗口期的开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7年,5月出台《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提升公平服务能力;6月《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LNG接收站开放的试点。

2018年,《关于加快初期设施建设和完善初期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为LNG接收站第三方开放提供辅助政策支持;8月份,《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LNG接收站公平开放的制度障碍已经基本扫除。”中海油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尤其是从2017到2018年,许多政策释放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接收站必须要开放。”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接收站公平开放的政治要求,中海油方面告诉记者,这也是他们进行新模式探索的第一动力。不仅是中海油,在长达4年的政策准备期间,所有中国的能源公司,都在寻找可以接受的接收站开放方案。

以中石油旗下某接收站为例,记者了解到去年该接收站曾帮助一家民营企业接收了一整船LNG,但是从最后的运营效果看,无论是该民营企业,还是中石油,对结果都不满意。

“我们研究这个事情也很久了,一开始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担心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但最终还是统一认识,要把这事推下去。”中海油方面表示。

平台化服务模式

在中海油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合作下,推出了LNG窗口期交易的新运营模式——进口LNG窗口一站通商务模式。

具体来说,一站通产品是海油通过大盘运作实现的经营模式创新,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利用窗口期,委托接收站代加工,实现中标方对接收站的使用。

从整个接收站工作的流程链条来看,上游方面,客户可以自行在国际市场上联系资源采购,或者委托海油进行代采,之后由资源方将天然气卖给海油,海油方面负责报关、报检,以及后续的运输船、接收站的匹配。

实际操作层面,国际的天然气贸易,极度依赖信用体系,对于中国很多之前没有进入到这一体系的企业而言,在国际上找到合适价格的气源是非常困难的,中海油能够提供国际贸易体系中普通民营企业不具备的信用背书。

到岸后,海油提供了“一地卸货,多地提货”的服务,即客户购买的LNG在一个接收站完全卸货,然后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全国范围内海油不同的接收站进行提货。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协定了南北方不同区域的接收站提货比例(55:45),以便在不同区域进行市场开拓和销售。

上述第一宗窗口期的交易,就是选择了天津、浙江、粤东、莆田和珠海五个接收站进行提货。提货周期是45天,可以在船到岸之前,就安排客户进行提货。既可以选择气态提货,也可以选择液态提货。

值得注意的是,合同规定的0.265元/方的服务费,是不包括接收站气化加工在内的服务价格,包括报关报检、协调资源、多地调配在内的服务。真正的窗口期使用费和加工费,需要以0.3元/方的价格向接收站支付。

付款方式而言,客户可以选择分期滚动预付款的方式,降低了整船进口的资金压力,使资金的周转更灵活也更高效。

“基于中海油在全国范围内9个接收站的布局,以及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的地位,我们能够提供更周到和更全方位的服务。”中海油方面表示,“同时,在经过商议后,客户也可以接受未来共担长协,共享现货的模式实现双赢。”

甩掉长协“包袱”

实际上,无论是中海油,还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过去接收站的过程中,都签订了大量的相对高价的长期天然气供给协议,这不仅是这些企业的历史包袱,也是整个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历史包袱。

也是因此,在开放接收站的道路上,几乎所有企业都如履薄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更意味着保供任务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为整个天然气市场的供给带来负面影响。

“接收站的利用,实际上弹性是非常大的,一个设计能力300万吨一年的接收站,因周转率的不同,实际处理能力从几十万吨到600万吨之间不等。”中海油方面表示,“我们之前对于接收站开放的顾虑,就在于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一旦接收站开放,相对低价的现货资源,会立刻影响该接收站周边的LNG价格,进一步影响高价长协气的消纳。而一旦长协气的消纳出现问题,接收站的周转率很可能受到影响。

“一个储罐一旦憋住了,影响了整个接收站的周转,后续的长协消纳,周边的天然气供应,都有可能出问题。”中海油方面告诉记者,“所以,最开始研究接收站开放,公司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就集中在长协问题怎么解决。”

后来,经过几轮的研究和讨论,以及市场的不断发展,中海油方面认为,目前已经到了通过市场化手段同时解决长协问题与接收站开放的时候。

首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出现,给了窗口期开放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平台,任何企业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接收站服务的信息,第三方的出现,让交易双方对彼此的安全感都有大幅提升。

第二,在于近几年来,天然气市场的蓬勃发展,使LNG在总体能源供给大盘中的比例显著提高。今年前8个月,中国天然气进口量为7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6%。其中LNG进口量约3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5%,约占天然气总进口量一半。LNG俨然有挑战管道气,成为中国主体天然气来源的趋势。

第三,有利可图的市场,让越来越多的资本愿意投入,原本在这个市场中的参与方,也希望通过接收站的开放,扩张自己的产业链条,向更上游的资源提供方探索。

第四,长期在LNG市场的耕耘,让中海油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LNG接收站运营方,也成为全球第二大的LNG进口商,已经获得的竞争优势,足以提供有利的条件,吸引第三方参与到LNG的产业链中来。

“过去看,可能每年LNG的消费量,都不一定能超过全部长协的气量,但是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中海油方面表示,“对于三桶油来说,长协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长协已经算不上问题了。”

通过接收站的开放,吸引第三方进入,中海油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让双方在这一价格的基础上,共同承担长协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一旦接收站开放的大门打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窗口期进入拍卖。在这种背景下,中海油方面的预计,是有望未来两到三年内,彻底解决长协带来的麻烦。

对于中海油来说,这其实是牺牲了未来可能获取的市场垄断优势,来换取现阶段更高的行业繁荣度。同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LNG从便捷性和经济性等角度考虑,具备和管道气的竞争之力,带动整个行业的繁荣,才能让LNG运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潜力。

从市场反应来看,多个天然气第三方参与商对这一理念表示理解和支持,不过也有相关方向记者表示,这一商业模式,其实还有很多可供完善的空间。

商业模式优化

“今年入冬之后,国内LNG的价格波动和去年几乎完全相反,并没有出现暴涨,甚至近期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胜通能源董事长张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在采购到交割时间内,汇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导致最终价格明显承压。”

尽管从市场开拓方面看,胜通能源方面坦承“有很大压力”,但对于明年继续参与接收站窗口期拍卖而言,张伟还是表示了很大的兴趣。

“我们公司,在特定区域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从整个产业链上来看,除了运输、国内贸易之外,终端的开发、国际贸易等等,都是有盈利点的。”张伟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接收站的开放,能够让我们从一个区域性、产业链比较下游的公司,进一步扩张业务范围,向全产业链延伸,对我们是好事。”

除了对自己公司的定位之外,对于中海油服务的满意,也让张伟对后续的业务扩张,有了更充足的信心。“我们只需要买货,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就像过去从接收站提货一样方便。”他说。

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次交易结束之后,胜通能源这家之前在山东地区耕耘的天然气公司,也开始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声誉。“很多资源方开始主动找我们了,以后在国际上进行开拓,也有了信用的基础。”他说。

而对于中海油而言,在近期繁忙的冬季保供工作结束之后,或许有时间进行总结,并在明年对这一商业模进行更多的调整。

不过,从目前几家民营企业的反应来看,这种商业模式确有进步的空间。首先,是金融产品可以更多地介入,以套期保值为主要方式,帮助客户提前锁定天然气价格,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

其次,基础设施开放可以提供更多和更灵活的选择。目前,提货周期45天,提前15天可以提货,未来或可以延长这一期限;此外,提货地点在南北方的比例,也可以适度进行更灵活的调整。

此外,未来的接收站开放,势必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如何提供更灵活的采购方式,让更多企业可以参与到上游资源的贸易和下游终端的开发中,也是摆在中海油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们其实希望,整个LNG产业能够获得更繁荣的发展,也希望公平公正公开开放接收站,得到更多市场主体的理解。”中海油方面表示,“我们也会继续探索改进,未来推出更多的开放窗口期。”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