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专家:共同推动“煤改气”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5  浏览次数:712

     近年来,国家为了治理大气污染,陆续推出了治理散煤燃烧造成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措施。2016 年国家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的攻坚战役,在京津冀及相邻地区,特别是在“2+26”个城市推行“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减少大气污染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今年入冬以来,各地突然天然气供应紧张,出现所谓的“气荒”“气短”现象,一时间舆论纷纷,众说纷纭,大有鞭挞“煤改气”之势。这一事件的出现充分暴露了“煤改气”工程背后的各种利益相关方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推脱责任,把“煤改气”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政治化、扩大化。因此,在这里我们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建议各利益相关方不要对“煤改气”工程恶语相向,应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共同助力国家继续做好“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方面的工作,共筑蓝天、共享蓝天。
 
第一,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向都是正确的。
 
     一是推进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是世界各国在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做斗争中取得的经验共识。天然气和电力是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因此联合国把一个国家能源流体化的程度,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煤炭控制作为治理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取代煤炭的过程,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化和现代化。目前,如果不包括中国,那么全球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经降低到17%左右,我们的近邻日本大约在1970年以后,农村便不再用煤。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其占比均在70%以上。到2016年年底,我国煤炭占比仍居60%以上的高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倍,成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倡导能源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在煤炭清洁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炭替代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作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
 
     二是各种研究和实践都证明,燃煤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贡献率至少在50%以上。散煤虽然在全部煤炭消费中的占比很小,不到燃煤总量的1/3,但是治理难度大,很难做到清洁利用,散煤燃烧对各种污染物贡献率超过60%,用天然气、电力替代散煤治理大气污染的投入产出比最好。
 
     三是“煤改气”和“煤改电”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只有2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的时候,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完成了“煤改气”。此后随着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大中城市大都完成了“煤改气”工程。为了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斩钉截铁地指出,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提高农村用能质量也就理所当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也能直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减少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四是扩大天然气应用也是国家低碳发展转型的需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我国提出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等一系列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承诺,扩大天然气的应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煤改气”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气荒”“气短”的问题可以通过协调机制得到解决。
 
     我国2017年全年的天然气用量可能超过2000亿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约20%,也就是天然气的消费量增加了大约360亿立方米。其中,由“煤改气”增加的天然气总的消费量不会超过50亿-6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2%-3%,占全年新增天然气消费量也不过1/6。
 
     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弹性比较大,替代性也比较强,供求关系形势变化比较快。今年上半年各地还在为天然气消费不足发愁,千方百计地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各方面工作到位,保障“煤改气”的用气量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只要政府稍微协调一下,大部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大企业之间进行互保互供、南气北送、压缩天然气发电保民用等措施,用气形势就立刻得到了很大改观。
 
     同时“煤改气”过程中出现的“气荒”“气短”等问题,给各级政府和企业敲响了警钟,“煤改气”之后,保障农村天然气供应也应该纳入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一些成熟的协调机制,比如电力系统的“迎峰度夏”,北方冬季供暖的煤炭储备协调机制等,都值得借鉴。
 
     民生无小事,北方冬季取暖大如天,期望有关部门建立保障城乡居民用气的协商机制,制定各种预案,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第三,“煤改气”计划的实施,暴露出农村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在过去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其它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加强。2003年国家就投资5000多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推行了城乡一体化的电力供应体制和机制改革,实现了城乡“同网同质同价”,通讯业、广播电视业和交通设施都在加快补齐农村的短板。
 
     比较而言,农村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拖了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后腿,这一课应该立即补上。农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向电网看齐,加大投资力度,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加快农村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天然气供应体系,为扩大农村天然气供应能力,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建设美丽农村奠定清洁能源基础。
 
第四,燃气企业要有担当,急人民之所急,替政府排忧解难。
 
      这一点燃气企业应该向电力系统学习,电力系统以电力的普遍服务为己任,保供电是首要任务,从而建立了一整套的企业之间、省市之间、电网之间互保互济机制,共同保证电力安全。
 
 
     比如,当2008年整个南方发生大面积冰雪灾害,在保供电出现了严重困难的时候,电力行业从上到下总动员,不等不靠不要,以恢复供电为核心,电力人的口号就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修复冰雪造成破坏的各种电力设施,较快地恢复了供电,还为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积累了经验,从协调机制到技术创新,发展出一整套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机制和预案。此后类似的事情再没有发生。今年夏天超强台风几乎摧毁了珠海所有的电力设施,电力系统也是按照应急预案,有条不紊的处置危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就恢复了城市供电。
 
     这些应急的经验值得燃气企业学习和借鉴。过去天然气供应不足就断气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天然气行业要依据客观需要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整套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储备、互保、互济等供应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同时还要向电力系统学习,建立一整套城乡统筹的供应、服务、标准、质量等机制,构建天然气供应的价格交叉补贴机制,使得天然气在城乡都能供得上,用得起,同时确保供应安全。
 
     总之,只要上下认识一致,措施得当,保障有力,“煤改气”和“煤改电”就一定会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作者:李俊峰,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冯相昭,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气候部副主任)来源:澎湃新闻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