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现状
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
1961~2015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8.0℃,2007年平均气温19.0℃为历年最高,平均增温速率约为0.17℃/10年,累计升温0.93℃。1970年以来升温过程明显,变暖趋势突出,累计升温1.26℃,以冬、春季变暖最为显著。
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
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为1656.3毫米,全省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2012年的年降水量2175.5毫米为历年最多,1963年的降水量1114.8毫米为历年最少。强降水事件增多。
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1961~2015年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91.1小时,每10年平均减少速率为56.9小时。1963年日照时数2016.8小时为历年最多,2015年日照时数1338.6小时为历年最少。
气候变化 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增加,洪涝、干旱和冰冻等灾害频发;
高温和强雷电天气增多,火灾发生频繁;
鄱阳湖流域湿地沙化面积增大,总体生态功能降低;
农业生产灾害损失加大,城市内涝严重;
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影响,运营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规划应对目标
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9.5%;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1万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亿立方米,林业碳汇功能持续增强;
初步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标准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4%以下;
气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平均比例下降到3%以下。
控制排放 任务
调整产业结构
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和退出一批落后产能;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消化一批过剩产能;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搬迁,整合一批过剩产能;
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2%。
优化能源结构
条件成熟后启动彭泽核电站一期工程;
依托鄱阳湖陆地以及部分高山区域风能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一批风电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天然气入赣工程,加快省级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
提高碳汇能力
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积40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46.67万公顷,森林抚育186.67万公顷;
着力推进鄱阳湖流域湿地恢复保护,到202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达到91.01万公顷;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全方位建设社区公园、街心公园,提高公共绿地的均衡性。
控制工业排放
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质能源使用比例;
推广使用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
控制农业排放
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35%;
实施规模集中供气沼气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节水技术改造等工程,到2020年,全省农村沼气用户达200万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控制城建排放
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要探索进行碳排放评估;
全省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体育馆、保障性住房等建筑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益性建筑,要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控制交通排放
积极推广天然气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机车,发展节能低碳机车、动车组;
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等设施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倡导低碳生活
鼓励低碳消费,设立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和低碳产品超市;
积极倡导“135”绿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鼓励支持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
到2020年,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推进试点建设
推进南昌市、景德镇市、赣州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资溪县、婺源县、浮梁县、芦溪县、大余县、分宜县、共青城市、贵溪市、袁州区、吉州区等十个省低碳试点县(市、区)的建设;
非试点设区市,要积极开展争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工作。 来源:江西天然气控股有限公司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