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上海价格”: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一大步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8  浏览次数:733
     11月26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业界普遍认为,此举对能源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力推动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进程。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既是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强调,目前,能源领域油气价格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决定价格作用明显增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油价机制化调整已经成为常态;天然气价格实行"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出台了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和定价成本监审办法,80%的气源价格已经由市场主导形成。
 
     近期,我国出台多部油气改革文件,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先后公开油气设施信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有哪些"不一般"?又将如何助推近来动作频频的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呢?
 
     三大优势,不同以往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15年3月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目前,交易中心已经开展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石油等能源产品的交易,交易模式包括挂牌交易和竞价交易。此外,交易中心还计划择机推出中远期现货和金融衍生品交易。
 
     交易中心于2015年7月投入试运行,随着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预计今年天然气单边交易量突破15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左右。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并不是国内最早开展天然气交易的大宗商品市场,此前宁波甬商所、北京石油交易所等均已经开始天然气现货交易。那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有哪些独特优势呢?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高国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产生重要影响力,是因其具有其他交易所难以同时具备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立之时,恰逢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高国伟说。
 
     "天时"方面,"十二五"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大规模交易成为可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
 
     2013年12月,天然气价格由成本加成定价法全面改革为市场净回值法;2015年4月,实现天然气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2015年11月,非居民天然气价格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革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2016年10月,天然气输配环节价格机制确立。
 
     "地利"方面,上海天然具备成为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条件。
 
     在亚太地区,为争取天然气定价话语权、抢区域基准价格建立的先机,东京、新加坡等亚太主要港口城市都在积极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但是,上海是亚太地区最有潜力成为主要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城市。"高国伟分析认为,新加坡市场规模小,需求量、气化能力、储气能力均弱于上海;日本天然气需求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缺乏自产气使其无法对冲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对外议价能力较差。"上海则是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和进口LNG的汇聚点,天然气输运便捷,周边长三角地区天然气需求旺盛。"
 
     "人和"方面,高国伟认为,合力正在加速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强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运行以来,对衔接供需双方、形成合理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外广泛关注。交易中心正式运行,有助于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支持交易中心发展,希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和下游用户积极进场交易,尽快推动形成更具代表性、更具影响力的交易价格,促进交易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杨华表示,作为交易中心的重要股东单位,将继续全力支持和推动交易中心的建设。
 
     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上海一直高度重视能源要素市场建设。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自去年7月试运行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大力指导下,平台顺利运行,交易日趋活跃,规模屡创新高,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各项工作都取得积极进展。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行,是加快国家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有助于增强上海能源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对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上海将以交易中心顺利运行为契机,进一步为深化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做好各项服务,全力推动国家能源战略顺利实施。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三大石油管道天然气资源均被纳入交易中心交易。另外,已有8家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通过交易中心买卖管道气。
 
     "对上下游企业来说,当前国内天然气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三大石油公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限产、长期贸易进口减量等情况,甚至开始将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的长期贸易资源在市场上低价出售。"高国伟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大石油公司需要交易中心为其相对过剩的天然气寻找出路,下游天然气用户也需要在交易中心采购尽可能低价的天然气。因此,天然气上下游主要企业不仅积极参与交易,还在建立之初谋求成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股东。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新华社所属的中国经济信息社及国内重要下游燃气企业等10家股东组成。截至10月31日,交易中心累计开发会员269家。
 
     既是里程碑,也是风向标
 
     自2015年7月1日试运行以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屡创新高。今年1~10月份,交易中心管道天然气共成交153.8亿立方米(双边)、液化天然气(LNG)成交131.6万吨(双边)。2015年共完成天然气交易量133.43亿立方米(双边),其中管道天然气(PNG)交易量128.78亿立方米,LNG31.5万吨(折合气态4.65亿立方米)。2016年11月17日,中石油在交易中心成交了第一笔冬季保供天然气,市场交易活跃,最高浮动价格已达基准门站价的15%。11月25日成交了第一笔煤层气交易。
 
     按照规划,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按照先气后油、先现货后中远期、先国内后国际的原则,开展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品种的现货交易。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如何助推天然气改革,进而改善中国与全球能源贸易体系之间的关系呢?
 
     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是价格改革。而构建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前提在于"放开两头、监管中间"。
 
     目前,其中一头的上游环节,已实现初步放开。从整体看,天然气上游环节已经形成了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其他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供应格局。
 
     中游环节,随着《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布,也将形成严格监管的输配价格机制。
 
     下游环节开放较早,成为天然气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环节,已经形成了在港上市公司、地方国企、石油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竞争主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将成为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里程碑。"高国伟表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市场化,交易中心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举措。"
 
     高国伟介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的大规模天然气交易,为国内用户提供了交易自由、品类完整、风险可控的交易市场,创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天然气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尽早形成公平合理的天然气市场价格,为全面放开天然气价格创造条件。"虽然全面放开天然气价格任重道远,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进一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经过多方努力和不断探索,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市场价格会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而加快形成。"
 
     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强调,希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坚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秉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不断提升经营水平,着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交易平台。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迈出了中国争取国际天然气价格制定权的第一步。高国伟表示,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区域性天然气消费市场,对比3个市场价格,亚太市场相对北美和西欧溢价明显:2015年,西欧天然气平均价格(NBP)为6.53美元/百万Btu,北美天然气平均价格(HenryHub)为2.60美元/百万Btu,而亚太地区天然气平均价格达到10.31美元/百万Btu,分别约为西欧和北美的1.6倍和4.0倍。这意味着,我国进口天然气付出了额外成本。
 
     要改变这个现状,就需要争取国际天然气价格制定权。成熟的国内天然气市场,是构建国际天然气市场、形成标杆性国际价格的基本前提。显然,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正式投入运行,迈出了争取国际天然气定价权的重要一步。
 
     高国伟表示,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较低,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外国天然气供应商和投资者参与国内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面临较大障碍。但是,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主要包括启动外国投资者直接进入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试点,并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随着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会有更多外国天然气供应商和投资者进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NBP和HenryHub并列的、反映中国供需的上海天然气价格有望逐步形成。"  来源:国际燃气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