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分析发现,通知中有三大要点值得关注:
一是对于今冬明春用气高峰期可能出现的供需矛盾作出了清晰预判。通知明确表示,用户基数不断增加、非居民用气比例下降令冬季供暖期的峰谷差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年冬季仍会呈现南松北紧局面,其中京津冀地区矛盾将较为集中,低温天气将给保供带来严峻挑战。
今年以来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已出现明显回暖。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国内天然气消费同比增速达到7.5%,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6%。
与此同时,为落实华北地区雾霾治理要求,区域内“煤改气”工作推进很快,今冬该区域供应压力增大。来自中石油的数据显示,仅河北省京南8市因“煤改气”的推进今冬明春新增的采暖用气量就将达到8.5亿方,其中高峰月新增采暖用气将超过每日1000万方。
安迅思中国燃气产业链总监黄庆对记者表示,由于供暖的因素,华北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峰谷差很高的问题,只是由于之前两年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速放缓,这种供应紧张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考虑到今年以来区域内“煤改气”的推进情况,今年冬天的供应压力会比较大,按照通知中提出的“民生用气绝对优先”的原则,区域内的液化工厂及部分工业用户的用气在紧张时期可能受到影响。
金银岛天然气分析师江波对记者表示,今冬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的峰谷差将进一步扩大,但预计陕京线系统、大唐煤制气、地下储气库以及唐山LNG接收站等设施充分利用,基本可以满足用气高峰需求,预计不会出现大面积气荒。但若遭遇极寒天气,尖峰用气量过大,也将会给保供能力带来严峻考验。
二是对冬季供需矛盾最为集中的京津冀等地区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通知分别针对三大石油公司在区域内的重要管线与LNG接收站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保供措施,同时也明确了多个需要加快建设进度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此具体的实施建议在以往是不多见的。这充分体现出相关政府部门对整个冬季保供形势及相关配套措施作好了充分的调研与准备。
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刘广彬认为,此次通知针对上游不同供应企业提出了详细的保供要求,针对管道、储气库、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不同区域市场的特殊情况也有对应措施,不仅统筹全局,而且考虑相当细致。江波也认为,相比此前的类似文件,本次下发的通知更为具体细致,可操作性更强。
三是明确鼓励供需双方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高峰时期供应保障问题。通知明确提出,天津、河北等地主管部门要引导非居民用户,自主、委托或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等途径采购LNG。同时,鼓励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协商串换、平台交易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气化、管输成本。
刘广彬表示,本次通知强调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市场化手段增加资源采购,响应了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号召,进一步确立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地位。
黄庆表示,以交易中心作为公平的第三方来协调保供工作,可能会成为解决冬季保供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本身由国家通讯社控股,股东囊括国内天然气上下游主要企业,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市场供需矛盾,协调各方利益,这也是此次通知中明确将交易中心写入的重要原因。
黄庆指出,从供给侧来看,国内气田增供能力有限,冬季供应增量更多需要依靠进口资源。考虑到国际市场LNG目前整体价格较低,供给充足,应当成为冬季保供的重要补充。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求三大油统筹管输和LNG接转能力,相互提供代输、接转服务,主要目的就是在供暖季协调资源以保障北方峰值需求。三大石油公司此前以进口LNG进管道的方式实现过南北气源串换,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LNG接收站的利用率,值得在今年冬季更多采用。
江波同时指出,通知明确将市场化采购LNG作为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LNG行业来说意味着旺季的来临。冬季高峰用气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刺激LNG量价齐升。
总体来看,市场化途径已逐步成为国家解决冬季天然气保供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出台的管输价格管理、储气库价格放开等相关指导意见,落脚点也在于推动中游定价机制的形成,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铺路。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对记者表示,交易中心此前已经在互联互通、LNG接收站开放、资源串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正在成为天然气行业买卖双方沟通协商、保障履约的重要平台。希望能将冬季保供交易从试点开始逐步做成常规交易,切实落实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