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外交”要换打法
7月2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副总裁亚历山大·梅德维杰夫会见了欧盟反垄断事务委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这是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正式发表指控俄气涉嫌垄断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异议声明”后,双方首次谈判,虽不大引人注意,但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俄气未来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命运。此前,俄气已于7月1日正式停止对乌克兰供应天然气。人们早已记不清这是俄欧第几次“斗气”、俄第几次对乌克兰“断气”了。
7月28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透露,如果中俄西线供气合同在俄总统普京访华之前筹备完毕,那么该合同有可能在普京9月访华期间签署。不过,他强调,俄总统办公厅从未试图为配合访问而催生文件。此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建设项目6月29日在黑河市破土动工。但人们还很难分清在俄天然气外交“东向战略”中到底还残存多少俄对欧的“赌气”成分,俄在中俄天然气合作中还会不会耍些“小脾气”。
一欧一亚、一西一东、一斗一合、一断一连,作为俄罗斯天然气外交执行者的俄气,先后经历的这几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恰恰折射出俄“天然气外交”的现状。在俄与美欧“冷和平”的大气候下,俄气对外合作也不可能万里无云、风和日丽。准确地说,正在经受“东边日出西边雨”考验的俄“天然气外交”,已开始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战略战术。
欧洲向俄发出“最后通牒”:“三宗罪”暗藏杀机
当前,俄欧在天然气问题上的关系越发纠结,可谓“斩不断、理还乱”。尽管俄气依然占据着欧洲天然气市场30%的份额,但这个“庞然大物”似乎已不适应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新生态,其生存状态已今不如昔。
自2014年第四季度起,挪威已连续半年取代俄成为西欧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今年第一季度,挪威和俄分别向西欧出口天然气292亿立方米和202.9亿立方米。另据俄经济发展部7月28日公布的数据,受欧洲对俄天然气需求量下降等因素影响,俄气今年上半年开采量下降了13.1%,为2092亿立方米。俄经济发展部预测,俄气2015年全年的天然气开采量很可能要比2014年下滑6.7%,降至4140亿立方米,这将是俄气公司历史上的最低点。如果说,俄气的开采量和出口量下滑仅是“量变”的话,那么俄对欧天然气出口也正酝酿着“质变”。
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正式指控俄气涉嫌垄断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异议声明”,不难看出,俄气在欧洲这个自己经营了数十年的“根据地”上,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围剿与反围剿之战”。欧盟委员会这份酝酿已久的“异议声明”为俄气列出了“三宗罪”,初步认为俄气在波罗的海三国及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八国的天然气供应市场存在妨碍竞争的行为,涉嫌违反欧盟关于反垄断的有关法规。
欧委会认定,俄气是在实施一项全面的垄断战略,其典型做法包括:一是采取地域限制措施,包括通过严格的合同条款禁止客户向第三国或第三地转卖天然气,从而分化中东欧天然气市场;二是利用其垄断地位迫使客户接受不合理要求,包括将天然气供应与运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挂钩等,阻碍中东欧国家实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三是通过把气价与油价挂钩的方式,对欧洲天然气用户确定不公平的价格。要求俄气必须在12周之内,也就是7月底之前对欧委会的指控做出解释,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三条指控剑指“气价与油价挂钩”和“照付不议”,这是俄自上世纪70年代起向欧洲用户出口天然气的“不变法则”,但现在越来越被欧洲用户视为 “霸王条款”。根据“气价与油价挂钩”原则,俄对欧洲用户出口天然气的价格与油价涨跌挂钩,只是这一传导效应一般有6-9个月的“滞后期”。而根据“照付不议”原则,俄与欧洲天然气用户签署的长期供气合同一般规定了每年的最低购气量,即便用户的实际用气未达到“最低购气量”,用户也必须按此量付款。一般情况下,天然气长期供销合同中年度合约量的85%左右都是按“照付不议”原则达成的,只有少数的天然气贸易量可不按此原则交易。
40多年来,俄气靠着以这两项“铁律”为核心的长期供气合同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形成了独特优势。欧洲用户一旦与俄气签署了长期供气合同,就必须“从一而终”,也就被剥夺了其他选择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天然气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液化天然气大举进入欧洲市场,天然气的现货市场交易不断发达起来,而且现货价远低于欧俄天然气长期购销合同价。但是受“照付不议”条款限制,欧洲用户又不能减少从俄气进口天然气的数量,因为即便减少从俄进口气量,也得向俄气付款。
近几年来,西欧国家的主要天然气进口商一直与俄气商量,希望俄气放弃或者修改“气价与油价挂钩”和“照付不议”条款的相关内容,以显示其灵活性,但俄方自始至终都没有松口。只是在2012年,俄气迫于压力同意减少长期供气合同基价的7%-10%,并将“照付不议”气量占合同总量的比例下调至60%左右。尽管如此,欧洲天然气用户仍不满意,不想对俄气这种“挟气治欧”的做法忍气吞声。
俄罗斯为自己辩护:“三挂钩”暗含玄机
其实,针对俄气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独断专行”,欧洲人一直有些敢怒不敢言,但也没有听之任之、无动于衷。早在2005年,欧盟就曾对俄气发动过反垄断调查,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2011年9月,欧盟委员会突击搜查俄气及其合作伙伴位于中东欧多个国家的办公室,并于2012年正式启动针对俄气的反垄断调查。这一查就是三年多,欧盟一边调查,一边与俄方沟通,希望俄气能“幡然醒悟”,主动回应欧洲用户的要求。但乌克兰危机却让欧盟彻底放弃了对俄的“幻想”,决定“用法律武器维权”,犹豫再三后最终对俄发出了“异议声明”。
对于欧盟要“对簿公堂”的单方面做法,俄方有着自己的一套解释逻辑。4月13日,俄气总裁米勒在柏林召开的“欧洲与欧亚:新的能源安全模式之路”研讨会上做出自我辩护,强调俄气主张 “三挂钩”原则并阐述其合理性。第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挂钩。米勒称,俄欧长期天然气供销合作模式是在双方天然气贸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能源安全模式是“彼此制约和相互依赖”的模式,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把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纳入同一个链条之中,从地质勘探、开采到运输、储存,再到分销给最终的消费者,这种能源安全模式对俄欧而言都是成功的。
第二是气价与油价挂钩。米勒就天然气价格的“透明度”解释称,俄对欧天然气出口价仅占欧洲天然气消费者最终使用价格的45%-50%,还有30%左右为各种税费、20%-25%为天然气消费国国内公司的利润。米勒仍不忘强调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不能脱钩的重要性。
第三是气价与贡献挂钩。米勒解释称,俄气之所以在欧洲采取“一国一价”的做法,是因为欧洲天然气市场并不完整,欧洲国家的气价格都是由每个国家的能源平衡程度、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该国对能源安全链条的投入等综合因素构成的。米勒称:“正因为我们了解德国在欧洲能源安全链条中的作用和贡献,所以德国从俄进口天然气的价格最低。”他强调:“如果欧盟委员会要求俄对欧出口天然气采取单一价格,那么这个价格并不会是俄目前对欧出口天然气的最低价,而很可能是最高价。”
7月23日,在与欧盟反垄断事务委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会谈后,俄气副总裁梅德维杰夫对外界透露,俄希望与欧盟就此问题达成“和平协议”,双方此次谈判“富有成果”,但就俄对欧天然气出口价格结构问题仍存在很大分歧,不过谈判仍将继续。据悉,欧盟已将俄答复的最后期限推迟至今年9月底。
俄气推出“欧亚战略”:“三个转变”暗露心机
尽管俄气在对欧天然气出口问题上“立场不动摇、原则不松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俄不做任何调整。4月15日,米勒正式宣布,俄气正在从“欧洲战略”向“欧亚战略”转变。归纳起来,这个“欧亚战略”可用“三个转变”来解析。
第一是思路之变,从分割市场向连接市场转变。长期以来,全球天然气市场一直处于“割据”状态,保持着北美、欧洲、亚洲三大相对独立的市场。而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蝴蝶效应”的蔓延,美天然气供应自给率提升直接释放出的大量液化天然气流向其他市场,特别是亚洲和欧洲市场。液化天然气交易的灵活性正将全球天然气市场联系在一起,并打破原来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依靠长期合同垄断的贸易方式。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各区间市场的联动日益频繁。正是在此背景下,俄气不断提升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运输能力,把东方和西方两个天然气运输体系连接起来,使欧洲和亚太两个天然气市场互联互通,共用一个西西伯利亚能源基地。这样一来,俄“天然气外交”就可真正左右逢源。
第二是方向之变,从“东西兼顾”向“东进与南下兼顾”转变。近几年来,俄天然气外交已有意识地从最初的“一路向西”向“东西兼顾”过渡,加强对亚太市场的开发,2014年5月中俄正式签署《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美欧分析家们发现俄天然气外交的“东进政策”已有实质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米勒所说的“欧亚战略”并非简单的“向东战略”,因为这个欧亚除了“东进”之外,还有“南下”,也就是“土耳其流”的规划。据悉,这条管道全长1100公里,输气能力每年630亿立方米,首批对土供应俄产天然气有望2016年12月实现。此管道建成后,俄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将不再从乌克兰境内的天然气管道经过,乌克兰将彻底失去“过境国”地位。
第三是方式之变,从“直到最后一公里”向“只建最初一公里”转变。实际上,放弃“南溪”改建“土耳其流”不仅仅是俄对欧天然气出口的“路线之变”,还意味着俄气对欧洲市场的“工作模式之变”。在俄看来,欧洲能源安全观是单方面的能源安全观,而非共同的能源安全观。欧洲人追求“简单的能源多元化目标”的做法,丝毫没有顾及俄罗斯作为天然气生产国的利益和关切。因此,俄气要改变那种把天然气管道铺设到“最后一公里”的做法,而采取“只修到边境”的做法。按米勒的话说,“过去,我们采用送货上门的做法,但如果我们送货上门,消费者不满意的话,那么我们就把商品送到商店,让消费者自己来购买。”正是出于这一逻辑,俄气只打算把“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铺设至土耳其与希腊的边境,即欧盟边境。欧盟要想把欧洲内部的天然气管网与“土耳其流”相对接,很可能就要自己掏腰包铺设新管道了。
俄气的底气:“三个坚信”暗示转机
虽然面临着天然气市场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欧洲天然气市场“政治化”和“去俄罗斯化”的多重考验,但俄罗斯的“天然气外交”却依然显得底气十足。这主要与俄气的相关战略判断有着密切联系,“三个坚信”让俄在“天然气外交”中依然以强者身份行事。 第一,坚信2015年对欧天然气出口量的各类参数将好于2014年。据俄气统计,俄气2015年4月和5月对欧天然气出口量出现增长,其中5月对欧盟天然气出口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5%(有6月的最新数字吗)。俄气据此断定,其2015年的对欧盟天然气出口的绝对数量将超过2014年。俄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盟每年天然气需求总量的2/3要进口,而欧盟每年进口天然气总量的2/3都来自俄罗斯。这两个“2/3”让俄在对欧天然气贸易上显得底气十足。俄气预测称,如果说2000年至2015年欧洲市场上进口的天然气比重增加了17%的话,那么2015年至2030年欧洲天然气市场还将按同一比例发展。
第二,坚信欧洲自身天然气开采量将持续下滑。俄气认为,欧洲许多国家已成为天然气纯进口国。按俄气预测,欧洲天然气的开采量将下降800亿立方米,欧洲通过管道进口的天然气数量也将减少。欧洲把自身能源多元化的部分希望寄托在液化天然气上,但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液化天然气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010年,液化天然气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占比为30%,而五年后的今天这一比例已降至18%。因此,俄判定液化天然气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并非决定性的。第三,坚信新竞争者的竞争力有限。随着伊核问题协议的签署,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制裁的步伐可能加快,伊朗随之被视为欧洲推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一个潜在伙伴。伊朗国家天然气公司官员拉穆扎里6月初在巴黎举行的天然气峰会上表示,伊朗未来可能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可能也会使用跟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一样的管道。但俄认为,伊朗的液化天然气的目标应该是价位较高的亚洲,而非欧洲市场,对俄气的冲击和影响极为有限。
而就在记者发稿时,俄媒体又放出消息称,“由于中国对燃料需求下滑,俄气与中石油已无限期推迟签署西线天然气管道合同。”这一消息立刻引来了无数的猜测和联想。一时间,俄罗斯的“天然气外交”又呈现出“西边云未开,东边雾未散”的情形。至于何时“云开雾散”,我们还不得而知。此时的我们更应该有“静观云卷云纾,笑看雾涌雾散”的心态。因为常言话,欲速则不达。 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