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资源,是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基础。当前,衡水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和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必须解决好经济增长、能源保障和环境治理三者关系,加快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以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新跃升,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节能、降耗和减排,加快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定走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之路。
控制煤炭消费
严格控制耗煤建设项目。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新建配套的自备燃煤电站。原则不再审批新、扩、改建耗煤项目,必要建设的按照“减一增一、等量替代”的原则,依法依规建设。建成区禁止建设耗煤项目,新建项目用能使用清洁能源。
大力淘汰燃煤小锅炉。到2015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城乡接合部地区和其他远郊区县的城镇地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通过“煤改气”、“煤改电”实施替代。
实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既控制各县市区煤炭消费总量,又控制重点耗煤企业用煤总量。对重点耗煤企业下达年度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计划,并实行正负双向激励政策。
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加强气源保障。建立争取上游气源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天然气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干支线管网建设,建立多元、互补的天然气气源结构,进一步提升供气能力,不断提高用气覆盖率和供气保障率。
统筹管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保障安全、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区域干线、县域支线配套管道建设。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鄂安沧输气管道、邯郸—渤海新区天然气管道等过境干线工程建设,加快河北天然气公司冀中十县管网二期和枣强、武强、景县等一批支线工程建设,扩大管道覆盖范围。对天然气管线已达到区域,扩大管道气化范围,加快向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延伸和覆盖,完善城市管网系统,尽快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目标。
加快场站设施建设。按照“安全规范、集约用地、方便加气、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CNG和LNG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车用天然气利用规模。积极谋划、建设LNG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中空能源枣强县70万吨液化天然气和华润燃气LNG调峰设施项目,增强气源保障。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天然气设施建设,稳定发展工业用户,支持以煤、油作为燃料的企业改用天然气,拓展化工、医药、建材、机械热加工、热电联产等大宗工业用气市场,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谋划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天然气替代。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稳步实施“煤改气”工程,推动实施锅炉煤改气。对集中供热暂时难以覆盖、必须保留并具备条件的分散燃煤锅炉,积极推进“煤改气”。对全市城镇洗浴、宾馆、饭店等经营单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分散燃煤锅炉、茶浴炉,率先实施“煤改气”。设立天然气供应专项规模指标,保障采暖锅炉“煤改气”的实施。对不具备管道供气条件的城镇、农村,积极利用压缩天然气替代。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光伏发电。衡水市发展光伏发电具有明显优势:一是衡水市作为河北省农业大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为衡水市生态光伏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可开发屋顶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工业聚集区规划总面积已达到275平方公里,有利于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三是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全市已拥有衡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北汉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两大光伏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500MW,可为全市光伏发电提供产业支撑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在工业厂房、大型生产基地可载体建筑物上合理布置光伏组件,积极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和需求主体积极性,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积极选用农业大棚顶部作为光伏组件支撑载体,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融生产、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发电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鼓励利用闲散地、废弃地、盐碱地等集中连片未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发展光伏发电聚集产业。协调光伏发电与电网关系,推行电力先行模式,超前建设电网,提高地区电网接纳能力,避免弃光限电发生;支持新农村分布式项目。新农村建设可充分考虑现存大量的农民住房屋顶资源,积极引导、鼓励应用光伏分布式发电系统,可对节能减排、雾霾治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可有计划选择规模在100户以上的自然村,建立光伏示范村,每户装机约在3-5KW,需占用屋顶面积40-65平方米,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可选择集中安装并网发电;推进清洁城市建设。有计划在市政公共设施,如各级政府、学校、医院办公楼屋顶安装光伏分布式系统,实现低压并网,自发自用,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生物质能利用。衡水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作物秸秆年产量859万吨,秸秆利用量647万吨,剩余废弃秸秆量212万吨;秸秆利用量中,能源化利用占7.2%。全市现有规模化养殖场2228个。利用秸秆资源和沼气原料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潜力巨大。衡水市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林废弃物、畜牧养殖场废弃物,积极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大力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大幅提高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率。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目前,衡水市生物质热电联产有三个在建项目,即衡水中科信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2×9兆瓦糠醛渣热电联产项目、衡水泰达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故城30兆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冀州中科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26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到2020年,继续谋划建设一批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解决部分工业园区、县城和城镇供热问题,使生物质发电供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采取企业“全产业链”、小型设备压块、成型机械托管、秸秆打捆直燃、秸秆沼气联户供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多种模式,加快秸秆能源推广应用,替代燃煤散烧;发展农村沼气工程。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积极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联户沼气工程和沼气发电工程,推进废弃物利用和替代燃煤。
地热能开发。衡水市地热资源丰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开发,科学利用,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地热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热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地热集中供暖。重点在县城、重点镇进行布局,针对区域地热资源条件,集中供暖项目采用间接换热供暖模式,并结合使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及城市污水源热泵等作为辅助热源;温泉洗浴疗养。由于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达到浴疗保健作用;工业加热项目。工业加热项目主要针对工业园区,利用高温的地热水进行工业烘烤、加热等;农业利用项目。可利用地热资源开展温室种植,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合理充分地利用地热资源,此类项目原则上首选地热供暖及工业加热利用后的地热尾水;地热尾水回灌。为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保护环境,配套采用回灌技术,使地热尾水全回灌。
发展热电联产,推进集中供热
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制定热电联产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集中供热规划制定热电联产发展规划,热电联产规划应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和规模适度”的原则进行,以供热为主要任务,并符合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和提高供热质量要求。力争到2020年,各县(市、区)建设一个热电联产项目。
积极谋划热电联产项目。结合压煤、淘汰小锅炉,按照燃煤等量替代的原则,谋划好燃煤热电联产项目,积极争取热电联产规模。按照资源平衡、布局合理的原则,谋划好天然气、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根据近期、中期和远期采暖热负荷和工业热负荷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采用多种合作模式,确定项目建设法人,促使项目尽早落地。
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从能源终端利用效率来看,电能终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燃气终端利用效率约为50%—90%,而燃煤终端利用效率通常不高于40%。从经济效益来看,电能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3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一是推进电力替代煤炭、石油。重点在供暖、交通和居民生活三大领域实施。在城市集中供暖、工商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大型热泵、电采暖、电锅炉等以电代煤代油项目。二是鼓励绿色交通出行,发展新能源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建设运营充换电设施,在城市交通领域做好配套供电建设。三是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成电力的比重,控制终端直接燃烧。四是推广家庭电气化,促进居民生活用电增长,在城郊和农村推广煤改电。
来源: 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