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区域结构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石油贸易的快速增长。新兴经济的迅速崛起和随之而来的石油需求,也改变了国际石油贸易的结构。
虽然由于资源储量的因素,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国际石油贸易的区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会使石油供需的地区不平衡矛盾加剧,加上地缘政治的变化,国际石油贸易规模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国际石油贸易结构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
石油消费国的进口渠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全球60%的石油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并且世界石油运输对少数几个航运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航道运输受阻,势必会造成全球石油市场的巨幅波动。因此,各个石油消费国纷纷采取措施,拓宽原油进口渠道,保证能源供应安全。在这一趋势下,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渐增强。
石油生产国的出口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自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的新一轮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石油消费的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相比之经济成熟且大量采用替代能源的欧美国家,市场的潜力更大。因此,各个产油国都加紧同这些新兴经济体开展石油贸易。比如独联体国家通向亚太地区的石油管道正加紧建设,其中,中哈(中国-哈萨克斯坦)线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俄罗斯泰纳线(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远东滨海边疆区的纳霍德卡港)正在加紧建设,而拟建中的俄库页岛外输管道、中缅石油管线等也基本敲定开始进行建设。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向多样化、体系化演变,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交易中心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的基础,但是随着期货转现货、现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兴衍生工具的出现,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风险也在增强。从2003年11月国际原油价格开始一路走高,到2008年1月首次攀上100美元/桶的高位,并于2008年7月11日达到147.25美元/桶的历史最高价位。这一波暴涨行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际金融资本的过度投机炒作,以及原油期货市场对全球石油价格体系的影响更趋。
国际石油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在朝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中东、非洲等产油国纷纷开建炼油项目,更多的原油留在本地加工后出口,因而更多的出口油品已获得较高的产品增加值,原油贸易在全球石油贸易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成品油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诸如液化石油气等石油产品贸易日渐活跃。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仍将是全球最快的,因此石油消费的增长也将是最快的。由于亚太地区石油资源的储量及开发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不断上升,1992年就已经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中心。在未来的10到15年中,亚太地区石油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增长的绝大部分都出口到了亚太地区,而且亚太地区还将从西非、北海和拉丁美洲进口更多的原油。虽然,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于1999年就推出中东原油期货(后由于交易量太小而暂停),而日本东京交易所于2001年也推出了中东原油期货。但是,目前亚太地区的原油期货市场还不够成熟,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原油基准参考。因此近年来,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和纽约商业交易所纷纷加紧了和亚太地区交易所开展合作,相继上市中东原油期货,围绕着亚太地区石油定价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争夺亚太石油市场的主导权。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形成了西北欧、地中海、加勒比海、新加坡、美国五大现货市场和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东京商品交易所三大期货交易市场,而全球每年的石油贸易量在130亿吨左右,通过现货市场成交的交易量只占了20亿吨左右,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报道,中国上海原油期货上市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在冲刺2014年内上市,希望上海原油期货可以为中国在全球石油贸易和石油定价中带来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能源对石油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石油进口安全越来越敏感,政府需要加强对世界能源形势的风险评估,以衡量石油进口安全。面对动荡和变化中的全球石油市场和石油贸易,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应对。尽管调整石油进口来源不能直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但对一国的石油安全却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中,减少来自不稳定地区的石油进口量是重要的内容。本土石油产量增加、替代能源发展及国内石油消费量下降,将为调整石油进口来源提供了可行性。中东地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风险较大的地区,来自该地区的石油进口具有较大的风险,而随着世界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委内瑞拉也被加入到“有风险”的名单当中。对中国而言,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中亚、俄罗斯等国的石油进口相对来说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