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一场跨越国界的约会——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侧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04  来源:中国矿业报  浏览次数:600
       盛夏的北京,骄阳流火,一如从全球各地奔赴北京的人们热烈澎湃的心情。他们齐聚北京,共赴一场约会,只因共同关注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层级,待解的还有什么样的难题,对照自身的关注点还要进行哪些努力。

从爱丁堡到北京完成学术接力

“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召开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这是全球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一件大事。”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受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大会组委会主席钟自然的委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向来自世界各地参加大会的专家、学者致欢迎辞。他语声铿锵,陈辞激昂。是啊,为了这一场盛会,北京等待了3年,本届国际科学委员会和秘书处所有人员及参会代表也一起准备了3年。

在2011年英国爱丁堡会议上,中国击败韩国、新西兰以及一起提交资料的美国、印度,在第七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力荐之下,最终以一票之差险胜美国,得以承办本次大会。“这是国际同行对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工作的高度认可,对推动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发展、促进国际上对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工作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王研在致辞中真诚致谢。

“出席本次会议的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有: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副局长张洪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集旸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曾恒一院士,德国基尔海洋研究中心欧文·休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邓迪·斯龙教授,日本明治大学松本良教授,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巴哈曼·突亥迪教授,台湾大学刘家瑄教授,英国BP勘探公司上游工程研究中心理查德·洽帕曼教授,韩国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李松荣教授,加拿大科学院新技术研究所卢海龙教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李小云教授。”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主任吴能友主持,他逐一介绍了来自9个国家的共12位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以及特别嘉宾——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和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阵容奢华的学术盛会。据介绍,参加本届大会的有来自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西、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印度、伊朗、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俄罗斯联邦、新加坡、南非、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特立尼多巴哥、英国、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共28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大会承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发展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负责人。截至开幕当天上午,大会收到了620多篇论文。本届大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庞大的参会代表队伍和惊人的论文数量也给大会带来了挑战。为此,大会日程安排也进行了创新:往届的大会一般只安排2个~4个大会报告,2个平行专题大约共80个口头报告;而本届大会则调整为由1个主旨演讲、5个大会主题报告和3个平行专题共112个口头报告组成。同时,大会还为每一位口头报告者提供一个展板位置,意在鼓励其在演讲成果的同时,通过展板与大家交流。此外,大会还招募了40名优秀的在校学生作为大会志愿者,随时提供贴心服务。

从理论到实践实现议题全覆盖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两大主题。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未来理想的石油天然气替代能源,资源前景广阔。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采技术研究,尤其是开采技术研发与试验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近几年,世界各国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方向也覆盖了这一领域的方方面面。

王研在致辞中介绍,2012年2月至4月,美国能源部与康菲石油公司、日本国家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公司等合作,在阿拉斯加北坡冻土区运用二氧化碳与甲烷水合物置换方式,试验开采水合物获得成功,在实现开采甲烷的同时,有效封存了二氧化碳。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开采出甲烷,6天累计产量13万立方米,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海底水合物开采技术的国家。这些试验给人类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带来了曙光。近年来,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专门设立了有关项目,增加了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调查,通过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物等综合调查评价,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于2007年在中国南海北部首次钻探获得实物样品,于2009年在陆域永久冻土区祁连山钻探获得实物样品,随后于2013年在南海北部陆坡再次钻探获得新类型的水合物实物样品,发现高饱和度水合物层,同年在陆域祁连山冻土区再次钻探获得水合物实物样品。在未来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加强海域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开展水合物成藏理论、探测技术、环境效应和试开采技术等研发,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这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开发进程。

无论哪个国家在哪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说到底,最终目的也将殊途同归:为了人类更好地对这一新兴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服务。所以,本次大会即以“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就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技术、成藏理论、探测技术、环境效应和试开采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展示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这迎合了当下水合物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必将对推动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在大会为期4天的时间里,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5个大会主题报告和3个平行专题共112个口头报告形式对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充分展示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知识及应用,为业界同行更好地理解天然气水合物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解决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给予了思路的启迪与开拓。

在5个大会主题报告中,代表们针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勘采实践进行了交流互动。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张海 介绍了中国目前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情况及他个人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亮点。他在报告中强调,中国是发现无论是在海洋还是冻土区均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少数国家之一。而南海北坡是迄今研究所涉及的最富有和最复杂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之一。

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联邦中心的Timothy S. COLLETT在题为《天然气水合物与油气系统》的报告中着重提出了他的观点,就是以类似于引导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模式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勘探。他认为,这将有助于对气体水合物形成的各个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比如气体水合物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气源的产生,气体迁移等。也恰恰是他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会场的一个“小插曲”。在Timothy S. COLLETT完成报告后与现场的互动环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集旸院士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后者认为,天然气水合物与油气在定义和富集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石油天然气来说,它的盖层很重要,而天然气水合物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其温度和压力,所以没有必要套用油气工艺,在天然气水合物前加上“含油气系统”,Timothy S. COLLETT的观点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对汪集旸院士的“驳论”,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女教授也表示认同。

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Werner F KUHS则从气体水合物气与水的相互作用方面展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自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及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代表则更多从天然气水合物在管道中造成的流动安全问题和水合物的管理策略角度展示了研究成果。

而在分会场举行的口头报告会所涉及的内容是包括水合物基础微观特性、水合物与环境、水合物基础及水合物流动安全性等在内的18个专题。

从内容到服务赢得盛誉满怀

与上届大会不同的是,为了留给与会者更多的交流时间,本届大会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随后就进入了主题报告阶段。

尽管除了欢迎辞,大会全部使用英文交流,且全程并不提供同声传译服务,但场下的听众仍然潜心静坐,仔细聆听,认真记录,且场场爆满。在每个报告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会场内都“火花四溅”、思路奔涌。对于大会的内容,现场听众纷纷点赞。

来自中国台湾的中央大学研究地球物理的陈浩雄教授在主题报告阶段整场端坐,不时用英文记下他所关注的内容,并且在大会所提供的论文提要中用红笔圈圈点点。5个主题报告结束后,他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感受,从他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角度对主题报告进行了概括。

陈教授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代表在报告中对全球目前的研究钻台都有完整的描述。哥廷根大学的代表是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探采和对周围环境的冲击方面介绍了研究情况。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代表是从工业的角度去看天然气水合物在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从开始避免它的产生到主动去接受它,想办法与之共处。他把甲烷水合物产生从各个角度,包括基本机制做了一番研究,更多的是从小尺度的角度去了解其产生的机制,他的研究做得相当不错。而挪威的代表是从油公司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探采方面所遭遇到的困难以及怎么样有效管理它。”

汪集旸院士带着护腰坚持听完了整场主题报告。在会场外,记者与他聊起了整场主题报告。他也对此作了中肯的点评,“这个会总体来说,非常不错。报告的内容很丰富,有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有做实际工作的,有勘探界的,也有工业公司的。像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Amadeu SUM 讲得非常好,内容好,PPT做得也好;还有挪威石油公司的研究,尝试在边界条件改变的条件下探索如何保证管道的安全,也很不错”。

同时,他也直接指出了大会的不完满之处,“主题报告环节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探采过程需要压裂,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遗憾的是没有提到这方面的研究”。

国务院参事张洪涛提起此次大会,言语中满是赞誉:“不得不说,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联邦中心代表作的报告非常漂亮,基本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目前为止的全部研究。与之相比,我们的确差了太多。不过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说他在会场看到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列,其实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就是希望。”

本次大会的另一个创新亮点在于,根据科学委员会的建议,大会资助了来自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共10位优秀学生免费参会。

常州大学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建敏就是接受资助者之一。1988年出生的李建敏在学术上已经算得上卓有成就。目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已经有5 篇,而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的及目前已经录用待刊的也有十几篇之多,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也多达6个。

李建敏对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的关注始于其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伊始。他说:“能参加这个会,实在是机会难得。据我了解,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这个领域能成规模并且得到学术界认同的只有这个大会。”

从本次大会官网上线开始,李建敏就按照流程提交论文摘要、全文。2013年年底,大会在官网上开通了对全球范围内10名学生的参会资助通道,李建敏报名申请并顺利通过。他可以不用负担交通费、住宿费及大会注册费而直接参会。 7月9日,他收到大会会务组的短信通知:车票、酒店已预订,请准时参会。

“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应该说是这一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会议,对我也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我的研究课题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报告也恰好是这个方向,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报告里的很多要素都与我的研究课题紧密相关。”他最后强调说,“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做学问,就要积极创造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一定是出不了新思路、新想法和新成果的。”

而在会场之外的餐桌上,记者也留心观察到,许多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努力适应着中国的饮食文化,他们饶有兴趣地模仿坐在身边的中国人,用筷子夹起豆沙包和凉拌芹菜,放进嘴里大口咀嚼吞咽,憨态可掬。

愿学术之外,友谊长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