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第三次“天然气争端”正在持续发酵之中。原定于7月举行的俄、乌、欧三边天然气会谈被推后到8月,显示了解决这一争端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漫长无果的第一轮谈判中欧盟似乎是唯一的“赢家”,不但得到了俄乌两国“输送欧盟天然气安全过境乌克兰”的承诺,最近还表示将从9月份开始对乌克兰全面反向供气。欧盟能否在乌克兰危机中毫发无损甚至有所作为,需要我们先检视欧盟市场的基本面再下结论。
首先,乌克兰仍然是悬在欧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欧盟自2004年“颜色革命”以来一直努力减少从乌克兰中转的俄罗斯天然气,但其份额在2013年仍然占到了俄出口欧盟天然气总量的50%。而俄气(Gazprom)分别占到了欧盟天然气进口量和消费量的35%和25%。按照麦肯锡公司的测算,即便所有非过境乌克兰天然气管道满负荷运载,2014年仍然会有320亿立方米,约合欧盟进口俄气的20%必须要从乌克兰过境。因此,俄乌天然气争端始终是一把悬在欧盟头上威胁其天然气生命线的利剑。
其次,欧盟仍然存在冬季天然气供应短缺的风险。从市场总体基本面来看,欧盟总体上可以凭借自身储备和其他渠道的进口来度过接下来的冬天。从细分市场来看,欧盟内部供应短缺风险基本上由西向东、由北到南渐强。
欧盟西部和北部市场所受冲击相对较小。得益于“北溪”管道投产,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及北欧诸国的进口气绕开了乌克兰。另外这些国家近几年建设了自西向东的反向管道,强化了各国管道的互联互通。因此俄乌“斗气”对该地区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东北欧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和芬兰虽然都要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但这些国家的进口管道都不经过乌克兰,所以供应基本不受影响。
欧盟中部和东南部市场将面临较大影响。中欧市场,即斯洛文尼亚、捷克、奥地利和匈牙利仍严重依赖过境乌克兰的俄罗斯天然气。依靠上个冬季留存下来的高额储备及德国反向送气的支援,这些国家在短期内无需担心天然气断供问题。但如果遇到极寒天气,没有乌克兰的中转气这些国家依然会非常难熬。情况最严重的要数包括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东南欧市场。该地区进口的俄罗斯天然气全部要过境乌克兰并且还缺少天然气储备。如果发生断供问题,该地区市场将不得不进口相对高价的LNG。这对其本已举步维艰的经济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最后,欧盟对乌克兰的反向供应能力有限。欧盟虽理论上能每年给乌克兰提供约16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合俄罗斯给乌送气量的2/3,但实际数量将大大小于预期。负责反向输送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Vojany管道已经闲置了15年,在今年冬天最多只有15亿立方米的供应能力。此外一旦俄罗斯停止从乌克兰中转供气给欧盟,反向供气国之一的匈牙利为保国内供应只能停供,唯有波兰的14亿立方米天然气尚可指望。今年冬天最多29亿立方米的反向供气对乌克兰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由于反向供气的气源主要来自俄罗斯,俄气CEO 阿列克谢·米勒已表示,一旦发现有国家将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转卖给乌克兰,俄罗斯将削减对该国的供应。因此反向送气的应对策略有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总的来看,如果俄罗斯再度突然在冬天“发难”,欧盟的天然气供应仍然会像以前一样捉襟见肘。而所谓反向供气更多的只是一种姿态。在解决俄乌“天然气争端”方面,欧盟仍然难有作为。
欧盟各国正在积极寻找供应替代方案,例如进一步分散天然气进口来源,但近期内成效甚微。“南溪”管道建设现处于半停滞状态。 “南部天然气走廊”最早也要到2020年才能建成,并且其输气量不过是“南溪”管道的1/6,难以取代俄罗斯在欧盟天然气市场中的地位。从美国进口LNG即便成行,其价格也将远远高于俄气。
在本土页岩气开发停滞不前、进口气难以保障安全供应的大背景下,欧盟内部要求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呼声又再度高涨。英国《卫报》就在一篇评论中指出,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再次提醒人们,能源市场从来都是和政治紧密相关的。欧盟要面对能源价格可承受、应对气候变化和提高能源自给率这三大挑战,现在来看,似乎只有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欧盟同时达成这三个目标。
而对于欧盟普通民众而言,改变天然气进口来源地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显得有些“远水难解近渴”。最实际的解决方案,恐怕还是俄、乌、欧三边能在即将开始的8月磋商中达成共识,让欧洲各方都能安然度过一个舒心、温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