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庆艳 北京报道
一场以煤制天然气项目集中上马为代表的煤化工“大跃进”运动正在利益与政策的博弈中悄然上演。
4月8日,中石化总投资700亿元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被曝基地已开工建设,这与近日三个获得国家“路条”的此类项目一起,被业界解读为一度审批收紧的国家政策释放着“冰冻正在融化”的信号。然而,在面对项目集中上马的后期商业化难题、规模效益难以凸显、能源输出等一系列问题时,挤入煤化工市场的企业是否意识到了利益背后的阴霾与风险令人担忧。
项目上马大跃进
煤制天然气已经成了煤化工中的热门。“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近期煤价下跌,而天然气价改蠢蠢欲动,我看好煤制天然气这个行业。”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日前,中石化总投资700亿元的80亿立方米/年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基地开工建设,为这场充满利益争夺与政策博弈的项目上马“大跃进”运动再“加了一把火”。
该项目是中石化和新疆共同出资注册的中石化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牵头,华能、兖矿、新疆龙宇能源、潞安、神华、中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参与,计划2017年投产。
在中石化现有的6个煤化工项目中,该项目规模最大、投资最多,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不只中石化这一个项目,近几年来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疯狂上马并未因项目审批权收紧的国家政策而止步。以中石化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业,以神华、中煤为代表的央企煤炭集团和兖矿、河南煤业等地方煤炭公司,还有国电、华电、华能、中电投、大唐五大电力集团为首的电力集团,这些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该行业“淘金”。
来自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煤制天然气项目(包括已建、在建、获批和待审批的)共计43个,总年产能已达1969.84亿立方米,其中建成项目2个、在建的18个。
卓创资讯天然气行业分析师李凌轩告诉本报记者,到目前为止,共有5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核准并开工建设。这5个项目合计产能在171亿立方米/年。
另外,目前还有三个该类项目获得了宝贵的“路条”,等待环评等一系列程序并最终核准开工,分别是新蒙集团在鄂尔多斯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国电蒙能公司在兴安盟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中电投位于新疆伊犁的霍城60亿立方米项目。
2009年、2010年国家相继施压虽然将很多项目在表面上“封杀”,然而他们中的一些项目却在暗中进行着。
“审批不会全面放开”
由于今年两会前后共有三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国家的“路条”,那些等待项目审批的企业便开始对拿到“路条”重新抱有希望。
“批复几个煤化工项目‘路条’不代表国家对这个行业审批权全面放开,仅仅意味着一时的稍微松动而已,国家是不会全面放开这个行业的。”对于外界掀起的煤化工审批放开争论,能源专家林伯强如是向本报记者强调。
林伯强表示,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的是,国家考虑的层面与企业是背离的,很多企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石化他们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认为煤制天然气延伸了企业产业链,增加了原材料的附加值,考虑的是企业的盈利问题,而国家则考虑煤制天然气行业是一种资源转化成另一种资源,中间的损耗蛮大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该行业中水资源需求量大、有一定环境污染等诸多难题让国家对其“不可能完全放开”。
企业利益诉求与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次博弈开始于2010年,彼时,国家发改委因各地申请煤化工项目太多,产生了产能过剩的隐忧,于是收紧了煤化工项目核准权。这直接影响了很多项目的审批进程。
然而,作为现代煤化工中的“焦点”,耗资巨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一直是大型能源类企业的“香饽饽”,哪怕是在2010年“大棒政策”后依然暗中兴建。
李凌轩向本报记者强调,在煤制天然气行业里“未批先建”现象非常严重,正因为此,所以才有了在建18个项目,却仅有5个被核准,3个拿到“路条”的情况。
任浩宁告诉本报记者,煤制天然气国家比较支持,又不希望项目大批量上马,不希望蜂拥而至,不然很可能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国家希望的是稳步逐步地放开,通过给大型企业批复几个项目的方式,先看看怎么样,如可以再大批放开,如效果不好,则就这几个项目存在。
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企业只从自身出发,假如43个项目都实现投产,总年产能达1969.84亿立方米,这远远超出发改委透露的2012年1471亿立方米的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个数据差里,气田气和进口气的量还没被计算在内。
4月11日,据某商业银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该行在内部政策文件中将煤化工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信贷资金谨慎进入。
商业化难题
对于那些项目在建或已投产的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规模效益难以凸显、能源输出问题难解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经投产的项目盈利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净利润,这与他们的规模有很大关系。”任浩宁一语中的。
新疆境内煤制气项目第一家建成并正式投产的公司是新疆广汇集团,该公司的120万吨甲醇、85万吨二甲醚、 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于2012年4月份正式生产。 5亿立方米与上述几个重头项目相比,显然该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规模是现有该类项目中最小的。
对于该类项目,任浩宁告诉本报记者,“据我们初步预测,规模要在产能100亿立方米/年以上,盈利能力才会强一些。”而即使是中石化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建设的准东项目也才80亿立方米/年。
大唐国际证券处某工作人员说,40亿立方米的克旗项目,共3条生产线,分为3期,每期13亿立方米/年,目前一期已经可以产气,考虑到后期天然气价格可能会从政策决定改为市场机制,项目盈利情况整体应该还可以,只是一期由于需要建设整个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还有结转固定资产等因素,相当于3期的成本都被一期背起来了,所以盈利能力会受影响。
另外,李凌轩告诉本报记者,煤制天然气项目集中上马,面对的重要问题除了如何获得发改委路条之外,则是生产的天然气对外输送问题。
大唐国际证券处上述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内蒙古、新疆等地对天然气需求量非常小,不可能就地消化,生产出的天然气只能外运。
中石化将准东80亿立方米项目与拟建的新粤浙输气管道绑定在一起,而像大唐、中电投、新疆广汇集团等其他能源类企业又该怎么办呢?
北京燃气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北京去年天然气用量突破了84亿立方米,在整个中国城市用气份额中占了10%左右,并且北京五环以内已经改造完成,而五环到六环之间也要改造,今年北京天然气需求量恐怕将达到100亿立方米。所以,很多位于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瞄准了北京市场。而大唐国际便是其中之一。
“大唐与中石油、北京燃气集团公司三方已经签订了克旗项目的一期煤制天然气管道运输协议,目前就等着中石油到北京的管道建好,大唐那边已经可以产气,而北京年内会首次用上这个煤制天然气。”北京燃气集团公司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获悉,与大唐不同的是,汇能集团则有意选择自建销售渠道,去年下半年它在北京通州次渠建了一座液化天然气加气站。“有些能源企业试图在北京等地建自己的储气罐加气站,因为用中石油中石化的渠道要很大的成本,这是一个小趋势,大型的有能力的煤制气公司会试图绕过中石油、中石化的渠道,也想涉足到终端销售领域,而这在开始起步时比较难一点,加上煤制天然气产量就不多,前期做的时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过如果布局网络的话,这些企业本身还是愿意做的。”任浩宁说。
虽然这场煤化工战争的主角是“不差钱”的石油石化、煤炭、电力等行业大鳄,然而,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煤化工行业到底是“蛋糕”还是“陷阱”仍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