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供暖期虽已过去,但是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天然气供应企业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目前天然气供需仍处于紧张状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是当前天然气市场最大的特点。去冬今春,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有力协调和能源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气荒不再。“面对大规模煤改气压力,能源企业全力保供,没有出现气荒,实属不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天然气供需形势缓和。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天然气市场供需仍将保持紧平衡。随着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认为,这种紧平衡状态将会持续。怎样走好天然气供需的“平衡木”?需要企业全力生产,更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同时着力。
人努力 天帮忙 政策好
——多方面利好助供暖期“气畅血通”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需求快速攀升,供应紧张似乎成了中国冬季的梦魇。“这几年天然气供需一直不平衡,特别是到了冬季供暖期,我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调度一处党总支书记范莉感慨。
去冬今春天然气市场相对平稳让各方暂松一口气。“可以说,去年的保供是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的结果。”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一位领导如是说。
去年,作为天然气供应量占全国70%以上的中国石油积极发挥上游优势,开足马力加大生产,投产唐山LNG接收站,全力保供,高峰期每天增加800多万立方米的供应量。除了增加生产和引入进口资源之外,中国石油每天压减自用气约1500万立方米、协调压减工业用户用气4000万立方米,占供应总量15%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还积极组织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首次大规模资源串供,免收管输费,让外部资源进入管网,以保障京、津、冀、鲁、川等重点地区用气。通过管网优势,盘活全国资源,能源企业合力下好了天然气保供“一盘棋”。
除了“人努力”,暖冬天气也帮了大忙。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全国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偏高0.5℃,为近5年来最高。“中国石油管道供气高峰出现在2月上旬的倒春寒时期,其余时期都比较平稳。”范莉向记者展示了重点管道冬季用气情况图表,东北管网供暖期用气量甚至低于上年。
政府调控在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9月,发改委便开始评估市场需求,并陆续出台《关于切实落实气源和供气合同,确保“煤改气”有序实施的紧急通知》等4个文件,防止市场无序发展。
另外,发改委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需求。据了解,很多市场不景气的行业,如建材、陶瓷等企业小用户,因为产品过剩,索性冬季停产,缓解了供气压力。
产业链失调 需求增长快 自给率偏低
——紧平衡背后的天然气长远发展面临瓶颈和风险
近虑已解,远忧难消。
面对火热的市场需求,紧平衡状态下的天然气健康发展不容乐观。
“天然气产业链应该是上游供应、管道运行、储气库和下游市场开发同步协调,目前下游市场明显跑得过快。”刘小丽说。
产业链条不协调让天然气供应越发被动。“油田和用户就像橡皮筋的两端,这个链条一直在紧紧绷着。”范莉坦言。盘子大了,调节空间却小了。这是近年来天然气生产企业最大的感受。由于储气库调节能力不足,天然气供应链应对需求变化的弹性有限,能源企业为保障下游用户利益,只能靠生产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