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然气消费量不断提高,输气管道运营管理规则将迎来重大变革。有业内人士透露,未来,民资和个人资本有希望进入天然气管道建设领域。
国家发改委继去年7月10日对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做出调整之后,同年8月2日,又发布关于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应该提供非歧视性服务。
“非歧视准入概念的引入,给民资参与建设提供了一份保障。”一位油气公司人员说,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目的在于终端基础设施的运营,而一些民资在管道建设方面无法获利,终端又遭“油”字头垄断打压的情况长期存在,非歧视准入制度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尴尬。
事实上,目前民资已经尝试进入天然气领域,但并不是投资的主体,天然气领域仍由国企把控。
2012年5月,中石油就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城市基础设施业投资基金和宝钢集团签署了《西气东输三线管道项目合资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西气东输三线建设,乃国内油气管道领域首创。
2013年6月,中哈萨拉布雷克至吉木乃跨境天然气管线正式投产通气,这是我国第一条由民企建设经营的跨境天然气管道。
“民资进入天然气管道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收益。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一般中小企业无力承担,而较大民企也不太积极。”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机制不明晰、政策划定不明是众多民资在投资天然气管道建设之前所担心的问题。“好的建设位置已被巨头占据,留给民资的大多是些条件不好的位置。看不到收益,也无法增加民资的积极性。”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相关分析师认为,如果缺少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很多民资会最终选择退出。